珠江潮涌,千帆竞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勇立潮头的奋进姿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之际,粤港澳大湾区以一幅幅“1小时生活圈”的鲜活图景,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阶段性答卷。
粤港澳大湾区是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和丰富的应用场景。尤其是作为经济大省的广东,亦是制造大省。
近些年,粤港澳大湾区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蓬勃发展,已拥有新一代电子信息、新能源等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围绕科创企业、科研机构怎样构筑科创高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近日实地走访。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外贸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为外贸韧性提供了支撑
从协同创新的实验室到跨越天堑的超级工程,从规则衔接的制度创新到民生领域的互联互通,一幅波澜壮阔的“内通外联”画卷正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1万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
从引导农户进行气雾栽培到培育特色产业,再到盘活闲置土地,实现村民分红收入翻番……
在803平方公里的空间内,如何统筹布局三大产业,正是南沙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的核心课题。
10月17日,“面向‘十五五’·打造重大战略性合作平台”——《南沙方案》实施三周年专题研讨活动在人民日报社举行(《南沙方案》即《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
这里以不到全国0.6%的国土面积,创造了全国约1/9的经济总量。
全运会开幕式以“圆梦未来”为主题,设置“同根同源”“同心同缘”“同梦同圆”三个篇章,呼应粤港澳三地“同声同气”的联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