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杨开忠:长江经济带“十四五”绘就高质量发展新画卷

本刊记者 王红茹

2020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省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篇章,打造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构筑高水平对外开放新高地,塑造创新驱动发展新优势,绘就山水人城和谐相融新画卷,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十四五”即将收官,长江经济带在落实上述“五新”“三主”战略要求方面取得了哪些标志性成就?长江经济带如何根据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要求,解决区域内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杨开忠。

“五新”“三主” 成就显著

《中国经济周刊》:“十四五” 时期,长江经济带以“五新”目标为引领、“三主”定位为抓手,切实扛起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的国家责任。在“三主”方面,主要取得了哪些成就?

杨开忠:首先,通过“法治护航+系统修复+发展转型”,美丽长江建设再上新台阶,切实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长江干流已连续5年保持全线Ⅱ类水质。为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相互促进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 “长江经验”。

其次,通过“通道升级+平台集聚+国际城市”,长江经济带成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

世界城市或国际城市是国内国际双循环结合节点。GaWC 《世界城市名册》显示,长江经济带2012—2024年跻身全球城市网络三线及以上的国际城市,已由上海1个增长到上海、成都、杭州、重庆、南京、武汉、苏州、长沙、昆明、合肥、宁波、南昌12个,占全国跻身城市数(28个)近50%。

再次,通过“创新驱动+竞争力升级”,长江经济带人均GDP实现最近10余年来高于全国的跃迁,成为“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主力军”。

《中国经济周刊》:在“五新”目标上有哪些新突破?

杨开忠:总的来说,“五新”成效显著。以区域协调发展“新样板”为例,目标初步达成。这既体现在长江经济带内陆地区加快建设,与长三角地区差距趋于缩小,又表现在空间一体化进展方面。贯通上中下游区域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生产联系日趋紧密,市场一体化、生态联控显著加强。城市群和都市圈一体化进展显著,沪苏浙皖共设长三角区域合作办公室,长江中游城市群推动武汉、长沙、南昌“一小时的交通时圈”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同城化方面进展显著。

再如,绘就山水人城“新画卷”。2021年启动国家重大文化工程——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长江文化系统性激活保护实践探索成效显著。2025年《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正式发布,明确构建“一条主轴引领、四类功能衔接、七大片区联动”的总体布局,标志着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进入新阶段。与此同时,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沿江生态绿化持续提升,生动绘就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人在景中”的诗意景象。

将长江经济带全面建成黄金经济带

《中国经济周刊》:长江经济带横贯东西、承接南北,涵盖11个省市,人口规模和经济总量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如何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经济带?

杨开忠: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黄金经济带,核心在于紧抓战略机遇。要抓住新质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机遇,有序引导金融资本向绿色智能韧性深度融合的新质生产力转移,推动生产与金融资本高效良性循环,赋能区域产业体系和经济体系加速现代化以及生态文明一体化建设,赋能城市提质增效,赋能提升区域在国内国际资源配置能力。

要以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核心推动多尺度空间一体化,赋能吸引集聚全国全球要素,使长江经济带成为更加强大的国内国际双循环协同枢纽。

《中国经济周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长江经济带该如何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

杨开忠:长江经济带内陆地区是高质量发展潜力地区。要抓住国家着力开发全国统一大市场、推进潜力地区城镇化和建设战略腹地的机遇,在巩固提高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更加着力推动长江经济带内陆地区发展,把长江中游城市群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城市群,并将其上升为国家重大区域战略,努力促成相关省市全面跨入高收入地区行列,实现从“局部领先发展”转向“全域协同进步”。

建立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

《中国经济周刊》: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长江经济带该如何建立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机制?

杨开忠:为贯彻落实全会提出的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长江经济带需紧扣“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深度融合”,结合上中下游资源禀赋,构建机制体系:

一是分区定位,构建差异化格局。下游凭科创优势聚焦集成电路、量子科技,打造全球创新策源地;中游依托产业基础,推动光电子、工程机械与绿智技术融合,建跨区域联动枢纽;上游立足清洁能源与生态禀赋,发展动力电池、绿电大数据,构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支点。

二是路径融合,推动绿色化、智能化、韧性化“三化”融合协同。以“双碳”牵引绿色化,深入推广CCUS(利用与封存)技术与绿电替代;以“人工智能+”驱动智能化,促进AI与制造、农业深度融合;以产业链现代化提升韧性,构建下中上游分工网络体系,增强抗风险能力。

三是优化创新生态,构建五螺旋创新共同体。搭建“政府—企业—高校—公众—自然”五螺旋机制,设立跨区域创新联盟与专项基金,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创新联合体,推动高校优化学科、引导公众参与监督,形成开放创新生态。

四是要素赋能,深化市场化改革。推动人才跨区互认、技术市场互联,优化新质生产力项目用地与绿电配置,构建高水平统一市场,破除产品标准与数据壁垒,释放人才、技术、能源、数据要素活力。

构建具有强大全球影响力的长江现代化城市网络

《中国经济周刊》: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将“着力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作为城市工作的7大重点任务之一,长江经济带应怎样按中央城市工作会议要求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杨开忠:要围绕“功能协同、能级提升、流域联动”主线,以壮大增强已形成的“世界城市—世界城市群”双层架构为核心,构建具有强大全球影响力的长江现代化城市网络,引领全国优化现代化城市体系。

一是推动城市群能级提升与功能互补。加快构建长三角多中心网络化世界级城市群;以重庆、成都为双核加快共建西部先进制造与开放门户,打造内陆开放型世界级城市群;增强武汉、长沙等枢纽功能,加快建设长江中游承东启西、生态宜居的示范城市群。

二是构建分层协同的城市功能体系。提升上海、重庆等全球城市能级;培育杭州、昆明等区域中心特色优势;推动苏州、宜宾等节点城市深耕高端制造与绿色产业,形成“核心—区域—节点”三级梯队。

三是强化流域协同支撑体系。进一步推进沿江高铁与黄金水道深度联通,建设“上游绿电输下游”能源通道与数据平台;建立协同治理联盟,统一产业环保标准,实施生态补偿与污染联防联控,塑造“山水人城和谐共生”流域典范。

通过系统推进,长江经济带将建成功能互补协同、绿色智能韧性深度融合、多中心全域紧凑互联、辐射引领国内国际的现代化城市体系,为全国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典范。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