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前三季度经济表现亮眼
三大先导产业成工业关键支撑

本刊记者 宋杰

面对国际环境复杂严峻、自身结构调整压力等多重挑战,上海在5万亿元GDP的高基数上稳步前行,在三季度末交出了一份引人注目的经济答卷。

“上海经济运行稳中向好,新兴动能显著增强。”10月22日,上海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上海GDP同比增长5.5%,增速比上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上海对众多重点产业开展前瞻性布局,如今经济结构调整升级的成果正持续显现。

本刊记者 宋杰I摄

产业焕新,传统优势孕育新活力

上海经济“成绩单”中,金融业的表现尤为亮眼。作为国际金融中心,上海金融业前三季度增加值达6965.27亿元,同比增长9.8%,对第三产业增长的贡献率超过20%。

金融市场交易活跃度显著提升。上海证券交易所有价证券成交额增长38.4%,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交额增长11.5%,上海黄金交易所成交额增长40.2%。

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5%,在第三产业中增长最快。

5年前,上海“十四五”规划建议首次提出“三大先导产业”——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这一前瞻性布局如今正收获回报。

2025年前三季度,上海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5.7%,而三大先导产业制造业产值同比增长8.5%,增速快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个百分点。

“其中,人工智能制造业增长12.8%,集成电路制造业增长11.3%,生物医药制造业增长3.6%。三大先导产业成为支撑上海工业稳定增长的核心关键支撑。”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曾刚对本刊记者分析。

为进一步支持工业企业发展,上海通过“降本增效17条”政策,为工业企业降本超520亿元。企业的反应积极而迅速,今年1至8月,上海工业企业利润增长16.3%,工业企业利润率达6.3%。

创新生态,未来产业布局加速

走进徐汇区的“模速空间”,这个成立仅两年的创新载体正以惊人速度成长。这片总面积超6万平方米的创业空间,聚集着来自全球的青年创客,“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创新生态,让这里成为名副其实的“超级孵化器”。

在普陀区,一个打通长三角的“沿沪宁协同创新集市”正全天候运转。这个成立仅数月的线上平台,核心机制是“揭榜挂帅”——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发榜”,具备能力的机构“揭榜”解题。

凭借这一高效对接模式,平台已促成30个技术需求成功匹配,签约金额超1600万元,成为连接沪宁沿线八市一区的“云上超级孵化器”。例如,普陀区的蓝鸟信息科技就通过该平台,成功揭榜并完成了苏州一家钢铁企业的车间自动化升级项目。

这些微观创新,是上海宏观战略的生动实践。今年3月的上海全球投资促进大会上,上海发布2025重点产业布局图,明确全面形成电子信息、汽车、高端装备、软件和信息服务四大万亿级产业集群,为未来产业发展筑牢基础。

在此基础上,9月26日,上海正式实施《关于加快推动前沿技术创新与未来产业培育的若干措施》,围绕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方向,结合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合理规划、精准培育未来产业。

目前,上海正在各区打造差异化特色产业赛道。静安“视听静界”上海超高清视听产业集聚区、徐汇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长宁上海虹桥临空经济园、普陀智能软件产业集聚区、虹口北外滩绿色服务发展试验区、宝山智造无尽·上海机器人及高端装备承载区等14个区级主导产业特色赛道集聚区加速形成。

外贸转型与消费回暖,共筑经济韧性

上海经济的韧性不仅体现在产业升级上,也反映在外贸转型和消费回暖中。

今年前三季度,上海市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5.4%,其中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1.3%。

上海的外贸出口结构与产业升级方向高度吻合。前三季度,上海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产业出口1936.7亿元,增长10.3%。

得益于创新药国际化步伐加快,医药品、西药原料药出口分别增长21.5%和40.7%。

“这些数字背后,是上海制造业全球竞争力的提升。一批具备核心技术的制造业企业加速拓展全球市场,高技术产品、优质消费品成为出口增长主力。同时,上海依托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等开放平台,不断优化外贸便利化措施,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新业态快速发展,为外贸增长提供了新的支撑点。”曾刚说。

消费市场的回暖趋势同样明显。前三季度上海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2302.77亿元,同比增长4.3%,增速较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刚刚过去的国庆中秋假期,上海市共接待游客2548.5万人次,同比增长19.7%。

今年夏天,上海接连举办了“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上海旅游节等活动,文旅商体展联动,接待境内外游客数量大幅增长。前三季度上海旅游入境人数达636.6万人次,同比增长37%。

外贸结构的稳步升级、消费市场的持续回暖,与产业创新、政策支持形成合力,共同夯实了上海经济的韧性根基。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