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卖了?

本刊记者 侯隽

一杯咖啡飘香26年后,星巴克在中国市场交出了经营主导权。

11月4日,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SBUX.US)宣布将中国业务至多60%的股权出售给博裕资本,交易估值40亿美元(约合284.84亿元人民币)。

双方将成立合资企业,以上海为总部联合运营中国内地超8000家星巴克门店,星巴克保留40%股权并继续提供品牌与知识产权授权。

这场历时一年的资本博弈,不仅仅是星巴克进入中国26年后一次重大的战略调整,也是中国本土资本巨头在消费赛道的又一重磅布局,无疑将深刻影响中国咖啡行业的竞争格局。

本刊记者 侯隽I摄

星巴克中国 “转身”

1999年,星巴克在北京国贸开店,以“第三空间”的创新理念,就此打开中国市场。

在长达26年的深耕中,星巴克从单店逐步扩张为超8000家门店,中国市场也成长为其美国以外的第二大核心市场,被视作其全球业务的重要增长引擎。从一线城市的商业中心到二三线城市的社区商圈,星巴克的绿色标志一度成为城市消费升级的象征。

然而,随着中国咖啡市场进入爆发式增长期,竞争格局发生剧变。以瑞幸为代表的本土品牌凭借高性价比、数字化运营和密集的门店布局快速崛起,Manner、M Stand等精品咖啡品牌不断抢占细分市场,加之迅速崛起的新茶饮品牌,星巴克面对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

无独有偶,麦当劳中国和百胜中国都曾面临和星巴克类似的境地。值得关注的是,麦当劳中国和百胜中国引入本土化资本方后,都加快了中国市场的开店速度。

资料显示,2016年,运营肯德基、必胜客等品牌的百胜中国从百胜餐饮集团拆分,同时引进春华资本等本土投资者。2017年,麦当劳中国将内地和香港所有店面的特许经营权出售给中信股份、中信资本和美国私募股权基金凯雷投资,变身金拱门。

星巴克股权出售的传闻早在2024年11月便已浮出水面,当时星巴克中国方面对本刊记者透露:“公司致力于中国区业务的发展和合作伙伴关系的维护,正在努力寻找最佳的发展道路,包括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探索。”

2025年5月,出售流程正式启动,星巴克开始与潜在投资者密集接洽,数十亿美元的资产估值引发市场广泛关注。到7月,竞购进入白热化阶段,凯雷集团、红杉中国、春华资本等30余家知名机构参与报价,最终5家机构跻身决赛圈。

10月30日,星巴克CEO在财报报告会上透露已收到高质量收购意向,并明确将保留重要股权。经过多轮博弈,博裕资本最终凭借更具竞争力的报价和深度本土化资源,从两家候选者中胜出,于11月4日敲定交易。

博裕开启 “扫货模式”

在众多竞购者中,博裕投资最终胜出,这让市场对这家投资机构产生浓厚兴趣。

博裕投资官网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1年,注册于开曼群岛,构建了涵盖私募股权投资、上市公司战略配置、物流仓储与数据中心投资、创业投资、新能源产业平台的多元化投资矩阵。

据了解,博裕投资由平安集团前总经理张子欣与TPG资本前中国区联席主管马雪征联合创立,兼具国际PE运作经验与中国本土金融资源。目前,博裕资本在香港、北京、上海和新加坡设有办公室,投资组合超过200家企业。

博裕资本一直对消费赛道非常青睐。2011年,也就是博裕资本成立不到一年的时候,博裕资本投资了日上免税行的部分股权,后来日上免税行被中免集团收购。此外,还曾参与过网易云音乐、完美日记、药明康德等明星项目的投资。

自今年以来,博裕在中国消费品领域开启“扫货模式”。

2025年5月,博裕资本收购北京SKP约45%股权,交易估值达40亿~50亿美元,展现其在大额并购与高端零售领域的操盘能力。

今年上半年,蜜雪冰城、宁德时代、恒瑞医药、海天味业等明星公司扎堆上市,在它们的基石投资者名单上,都能看到博裕的名字。

此次击败凯雷集团、红杉中国等强劲对手拿下星巴克中国股权,是博裕资本消费布局的关键一步。博裕投资合伙人黄宇铮说:“我们既认同这一品牌的持久生命力,也看到了本土化创新的巨大机遇。”

他认为,博裕在商业地产和物业管理领域的积累,将与星巴克的门店扩张形成协同效应——其控股的金科服务可提供专业物业支持,而北京SKP的运营经验则能助力星巴克优化高端消费场景体验。“在消费复苏与产业升级的双重背景下,博裕正通过整合全球品牌资源与本土运营能力,构建覆盖高端零售、生活服务、消费场景的完整生态链。”

在中国咖啡市场持续升级、消费场景不断创新的背景下,企业需要的不仅是资本,更是对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度理解和灵活应变。星巴克和博裕投资这场联姻能否实现1+1>2的效果,值得市场持续关注。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