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密码 展望我的“十五五”

本刊记者 侯隽 张燕

广东省广晟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吕永钟:

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这几年面对内外部各种挑战,我们感触很深。今年前三季度,我们的利润总额和归母净利润实现了稳定增长,分别提升了2.9%和23.4%。能取得这个成绩,核心在于我们坚持用新的思路培养队伍,用实干行动来创造业绩。

面向未来,我们清楚自己的担子。下一步,我们将紧紧抓住科技和产业变革的机会,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坚决落实好“十五五”规划部署,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历史机遇,期待以循环经济、新的资本运作、新基建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赋能主业发展,推动构建创新驱动、协同发展、效益显著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打造在行业中具有产业控制力、市场竞争力、抗风险能力的创新智造型国有领军企业,为国家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贡献力量。


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晶磊:

深化三地协同,推动创新生态升级

过去5年,粤港澳大湾区在创新协同方面展现出日新月异的活力。粤港澳三地资源互补,优势鲜明。在创新要素流动上,我们亲历了“破壁”进展。香港的基础科研与珠三角的产业化能力衔接日益紧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平台的政策创新,如通关便利化和“白名单”制度,显著提升了人员往来的效率,为“港研深制”乃至“全球推广”模式提供了沃土。这期间,大湾区对全球顶尖科学家和青年创业者的吸引力持续增强,一个世界级的科创中心雏形初现。

大湾区已吸引众多国际科学家和青年创业者,但要成为全球顶尖“首选地”,还需补齐关键短板,真正实现资金、数据、人才和设备的自由流通。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三地协同,推动创新生态升级,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和国家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

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芯粤能半导体有限公司董事长肖国伟:

为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

作为科技工作者,我们深刻感受到,通过自主创新,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在当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只有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才能不受制于人,掌握发展的主动权。

一直以来,晶科电子和芯粤能半导体立足广州南沙,致力于通过科技创新,发展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实现芯片国产替代工作。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粤港澳科创合作的优势。借助广深港科创集群的世界领先地位,加强与香港、澳门等地的科研机构、高校合作,整合资源,共同攻克技术难题,进一步提升第三代半导体芯片技术水平,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更多力量。

深海智人创始人马亦鸣:

让中国深海科技实力走向世界

南沙作为我国南方海洋科技创新中心,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支撑。这里不仅有“创新驱动27条”等政策护航,对参与重大科技项目的企业给予最高 2000 万元配套支持,更集聚了冷泉大科学装置、“梦想”号钻探船等国之重器及数十家涉海科研院所。依托这片科创沃土,我们将全力投身国家深海采矿、深海能源开发等前沿项目:聚焦深海矿产勘探装备研发,攻克无人潜水器精准作业技术;参与深海风电运维体系建设,用“金牛座”“凤凰座” 系列机器人破解深海作业难题,持续深化中国深海布局优势。

我们将借力南沙“链接港澳、接轨国际”的区位优势,从技术输出升级为标准输出。在中东、欧洲市场已有的合作基础上,未来5年搭建覆盖全球主要深海作业区的服务网络,推广3000 米级深海机器人商业化方案,让中国深海科技实力走向世界。

创冷科技创始人朱毅豪:

粤港澳大湾区是我们发展的核心舞台

“十四五”这5年,也是企业成长最快的5年。创冷科技从一项科研成果出发,一步步走向实际应用。我自己最大的感悟是:技术只有被社会用起来,才算真正有意义的创新。

香港给了我们科研与国际化的基因,深圳、东莞、广州提供了制造与产业链支持。整个湾区的政策环境和创新生态也让我们有机会把科研成果快速推向市场。

过去5年,我们经历了从科研到产业的过程,也经历了从技术推广到社会价值的过程。未来5年,企业会从“单一产品”走向“系统解决方案”:我们希望材料能更“聪明”、更有感知力,建筑能更节能、更舒适,科技能更贴近每一个人的生活。

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兼执行总裁陈娇:

AI赋能大交通,从大湾区走向世界

回顾“十四五”,我们的智能轨交业务已覆盖全球46城100多条地铁线路,IDPS城市交通大脑在10余个省区市落地,构建了超19万公里可计算路网。其间发布的“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和“交通佳鸿”操作系统,标志着技术自主可控取得重要突破。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依托粤港澳大湾区完善的产业链和创新生态,深耕“AI+大交通”主赛道,推动知行大模型与佳鸿操作系统深度结合,在真实城市场景中持续迭代,构筑全栈式技术竞争力。同时,实施“深耕国内、有序出海”双轮驱动战略,计划以香港为支点建立国际总部,通过技术授权和合作模式,将成熟的智能交通解决方案输出至东南亚、中东等市场。我们将坚守“顶天立地”策略,既突破技术无人区,又让技术扎根产业,在大湾区这片创新热土上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

粤港澳大湾区应用场景创新中心执行副主任詹宇锋: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省应用场景开放创新

在我们看来,“十四五”是很多新科技、新产业的起点,而应用场景是推动这些技术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的关键。这两年,我们深刻体会到,大湾区完善的产业链、活跃的市场主体和开放的政策环境,为新技术新产业提供了“肥沃的试验田”,我们也会持续深耕大湾区这片创新土壤,交上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面向“十五五”,我们的愿景是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内具有影响力的先进技术应用推广平台和产业创新枢纽性平台,进一步打破新技术新产品的市场准入壁垒,优化先进技术市场应用环境,加快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和全省应用场景开放创新,进一步加速产业转型和提质升级。

广州广钢气体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刘继雄:

目标是“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

广钢气体植根于传统钢铁工业,凭借科技创新,在广州这座千年商都成功登陆上交所科创板。未来,我们将持续增强超高纯气体产品的科技竞争力,不断积累技术储备,以先进技术引领业务发展。

广钢气体深知,立足本业、以科技创新驱动企业成长,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作为国内大宗气体领域的龙头企业,广钢气体已获评“广东省制造业单项冠军”及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面向“十五五”,我们的目标是迈向“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展望未来,公司在空分装置人工智能运行、无人化智能充装以及ppt级别(杂质含量万亿分之一)超高纯气体技术等核心领域的攻关,将在“十五五”期间取得关键突破并实现规模化商业应用。我们有信心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不断拓展业务版图,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巨湾技研充电生态技术带头人谷兆宁:

立足湾区,面向世界,做好技术创新

作为巨湾技研的老员工,“十四五”这5年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从政策驱动迈向市场爆发的黄金期,更是我们企业在技术突围与格局重塑中成长的关键期。过去的5年间,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见证了消费刺激政策加码,充电生态建设与升级等机遇,也遭遇了贸易环境变化、电池原材料涨价等挑战。电池技术与智能化持续升级,实现了渗透率超30%、产销双破千万级里程碑等关键门槛。

面向“十五五”,我们将以技术引领、全球拓展、生态共建为核心,深度借力粤港澳大湾区政策红利与创新生态赋能发展:依托南沙聚集的整车及上下游配套企业,完善产业链布局,压缩采购成本提高效率。紧抓南沙自贸片区 “创新场景清单制”机遇,依托矿区、港口等开放场景,加速超快充技术转化落地,助力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州卓远虚拟现实科技有限公司外贸负责人梁幸媚:

让更多外国朋友感受中国科技的温度

作为在广州卓远干了十几年的“老外贸”,说起广交会,我真是感慨万千。以前欧美客户是主力,现在东南亚、中东、南美的朋友都找上门了。最让我开心的是,客户越来越懂行了!早年还得费劲解释啥是VR,现在人家直接带着运营方案来谈合作,对硬件参数、内容更新比我们还较真。

现在全球VR游乐设备最大的产业链就在咱们番禺,从螺丝钉到软件系统,在这转个圈都能配齐。客户想要什么,我们就能快速响应什么,这才是“中国智造”的底气。

眼看“十四五”收官,我们带着VR产品闯过了最难的坎,赢得了海外市场从认知到认可的转变。展望“十五五”,我们将跟着大湾区这艘巨轮,让更多外国朋友通过我们的设备,感受中国科技的温度——这不仅是生意,更是我们这代外贸人的使命。

广州壮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繁殖区生产场长唐新新:

让优质“菜篮子”产品搭乘上高效便捷的“快车”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也是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重要抓手。我们基地所处的广州市一直以来高度重视“菜篮子”工程建设,聚焦破解超大城市“菜篮子”用地紧缺等难题,有效保障了市民“菜篮子”产品稳定安全供给。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农业建成现代化大产业。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未来我们的生猪养殖基地将朝着智能化、规模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保障“菜篮子”稳定安全,让更多优质“菜篮子”产品能够搭乘上高效便捷的“快车”,迅速、顺畅地走进大湾区、走进全国千家万户。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