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谢玮|广东报道
广州,“空中的士”悄然开启低空经济的广阔蓝海;深圳,国产AI大模型精准预测着气象变幻;东莞,5G芯片在智能手机中成功“点亮”……在粤港澳大湾区这片充满活力的热土上,随时可能出现改善生活的新科技,甚至是改变世界的大创新。
这些蓬勃景象的背后,是民营经济敏锐把握市场机遇的生动体现,也离不开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所培育的丰沃土壤。
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1万家,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90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89家。
它们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者、实践者,更是大湾区保持全球竞争力的活力之源。

使用智能化设备的电商供应商工厂 受访者|供图
改革破障,培育成长“新沃土”
在浩瀚无垠的南海,一台形似巨型甲虫、名为“金牛座”的海底电缆埋设机器人,精准地将光电复合缆埋入海床5米以下,作业效率和技术精度达到国际顶尖。
这是初创公司深海智人的明星产品,该公司专注深海作业机器人研发。凭借大湾区强大的产业链配套优势,其核心产品90%的零部件实现了本地化供应,成本优势显著。
然而,产品对生产厂房有极为苛刻的要求,因而产能无法满足市场需求,订单排到了几年后。了解企业困难后,位于南沙的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大湾区)(以下简称“国先中心”)协调相关资源,为其量身定制解决方案,通过创新的资产投入与使用模式,为深海智人的产能扩张铺平道路。
“我们更像与企业并肩作战的合伙人。”国先中心副主任詹宇锋说。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在全国布局的五大创新平台之一,国先中心要为前沿产业探索标准、对接场景等,破除体制机制障碍。
除了对龙头企业的“精耕细作”,国先中心致力于搭建普惠性平台,打通创新“最后一公里”。今年9月,他们对全省数十家三甲医院在智慧医疗方面的迫切需求进行梳理,并向全省的科技企业集中发布。
“以往企业想直接找医院,非常困难,效率极低。通过我们这个具有公信力的平台,就能高效地把供需双方连接起来。”詹宇锋说,这种为企业“拆墙破障”的做法,大大提升了创新技术应用效率。
走进南沙的广东晶科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晶科电子”)展厅,看似“平平无奇”的LED在这里被赋予了无限想象。
从最初的照明光源,到如今深度融合了集成电路、人工智能、传感、光学设计等在内的智能视觉系统,“LED+”的融合技术正在悄然改变日常生活:万级像素矩阵式智能车灯,通过高清成像实现精准动态配光,根据道路、车辆与环境实时调整照明;Mini/Micro LED显示技术,则瞄准了车载智能交互、下一代AR+AI微显示等前沿应用。
“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科研密度最高的区域之一,这里高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与初创公司共生共长,形成了完整的创新与产业链条。” 晶科电子相关负责人说,该公司从香港科技大学实验室起步,得益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生态,晶科电子产品已远销全球20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的发展离不开大湾区所提供的区位优势、政策支持和良好的创新生态。”该负责人说,其旗下全资子公司联晶智能享受到《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中的相关税收优惠政策,部分高管还享受了“港人港税”等个税优惠政策,为企业在南沙扎根提供了有力政策保障。
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
在南沙万顷沙片区,南砂晶圆落户时,周边还是一片待开发的蕉林。如今已高楼林立,崛起为集成电路产业园。
东阳光科技董事长张红伟告诉记者,东莞的东阳光药业研究院能吸引研发人才,离不开 “百万英才汇南粤”工程在人才安居、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方面提供的全方位保障。
“随着三地制度营商政策的持续深化,科研、金融、产业的优势互补将释放出巨大创新红利。”晶科电子相关负责人说。
开放包容的“软环境”,持续铸就着民营经济发展的“硬实力”。

固晶是半导体封装的核心工艺之一 受访者|供图

晶科电子的车间 受访者|供图

深海智人的深海机器人 受访者|供图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锻造发展“新优势”
华为、腾讯、比亚迪、美的、立讯精密……在大湾区的民营企业中,既有“顶天立地”的“链主”企业,也有“铺天盖地”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它们相互依存、协同创新,展现出强大的产业韧性和创新活力。
其中,“链主”企业不仅自身稳健成长,更牵引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并进。
一辆新能源汽车驶入充电站,仅需一杯咖啡的时间,续航便能增加数百公里。这是南沙一家高科技企业自主研发的超快充电池技术,一举破解了电动车的“补能焦虑”。
“超快充的普及是一个‘电池、车辆、充电桩’缺一不可的系统工程。”该企业负责人说,技术的突破若无生态支撑,终究是空中楼阁。早在2022年,广州市便率先提出建设“世界超充之都”,展现了敢为人先的魄力。如今,仅在广东省,就已累计建成超2000座超充站,一个以核心技术为牵引、辐射整个产业链的“超充生态圈”已然成型。
“超充之都”落户广东,离不开经济第一大省的产业“家底”。
广东已形成包括新一代电子信息、绿色石化、智能家电等在内的9个万亿级产业集群。据不完全统计,全球40%的智能手机、70%的消费级无人机和全国1/3的工业机器人、1/4的新能源汽车、1/5的集成电路等产品都出自广东。坚实的产业基础,为民营企业创造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的同时,传统优势产业也在扩量提质。如今,数字化变革正在广东的服装产业发生。
电商领域,希音(SHEIN)以“小单快反”的柔性供应链模式,改变了传统服装业高库存、长周期的痛点。
“给钱及时、订单稳定,希音和我以前接触的传统模式不一样。”希音供应商陈迪说,他从广州服装传统批发市场工厂主转型为希音供应商。“数字化管理让全流程透明化,你交完这一单,下一单后台已经排好了,需要哪一天出货,都很清晰。我只要安心做好产品就行。”
依托广州作为国际商贸中心的物流枢纽能力和产业配套基础,希音集团近年来持续加大国内投资力度。“我们深耕以广州为中心,覆盖肇庆、佛山、江门等城市的智慧供应链体系,累计投资超150亿元。”希音相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
扬帆出海,全球市场“争上游”
大湾区的民营企业,展现出“立足中国,服务全球”的雄心和气魄。
在深圳,深耕LED显示行业25年的艾比森光电,将产品推向世界各地。从巴黎奥运会的塞纳河畔,到新加坡世界游泳锦标赛的赛场,再到大阪世博会的各大国家馆,艾比森光电的显示屏成了各类国际大赛的屏显“常客”。
“我们形成了国际化3.0新策略,即技术领先、深度本地化、全球均衡布局。”艾比森光电董事长丁彦辉告诉本刊记者。艾比森光电业务遍及140多个国家和地区,客户复购率超过60%。
精准的市场洞察,成为民企出海的制胜法宝。
“安装便捷、工期缩短、低碳环保,让我们的产品备受青睐。”天安新材董事长吴启超告诉本刊记者,其将自主研发的装配式墙板、防火板等产品精准推向了人力成本高昂的海外市场,成功开辟新的增长空间。
今年8月,总部位于佛山的盈峰环境向蒙古国乌兰巴托交付91台环卫装备。该批设备根据需求定制,针对当地冬季低至零下30摄氏度的高寒气候进行了多项适应性优化。
盈峰环境品牌部部长刘红甫透露,今年前三季度,该公司产品已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海外布局制造基地。
展望“十五五”,这些搏击于全球市场的湾区民企,满怀期待。
晶科电子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晶科电子将聚焦“LED+智能视觉”,持续深耕汽车智能视觉、高端照明、新型显示等领域。
“期待产业链协同方面出台更多措施,推动民营企业与国企、央企及龙头制造集团的深度对接,打通产业链壁垒,构建更加开放、协同、共赢的产业生态。”该负责人说。
利用全球资源,服务全球市场。力争上游的大湾区民营企业,在世界经济格局的深刻变化中,续写着中国企业的新故事。
(应受访者要求,陈迪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