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郭霁瑶
上世纪初,福特家族的接班故事揭示了家族企业常见的困境。
汽车大亨亨利·福特一手创建了福特公司,其子埃德塞尔·福特才华出众,却始终活在父亲的专断阴影下。父子之间的分歧从理念之争,最终演变为一场关于创新与传统的拉锯。
这场角力,以埃德塞尔的妥协为结局,他本人也在长期压抑中郁郁而终。福特的专断不仅扼杀了儿子的创造力,也让公司一度被通用超越。直到孙辈亨利·福特二世接手,通过创新治理模式,企业才重现辉煌。
这样的故事并不只属于福特。
今天,不少中国民营企业正步入交棒时刻,超七成家族企业面临接班问题。一些“企二代”已走向台前,有人接手,有人观望,也有人在“父业”之外,找到新的出发点。

均瑶集团副总裁王瀚:更像是在做一场“二次创业”
“对我来说,‘均瑶’是我成长中最鲜活的记忆。小时候,它在我心里不只是一家公司,更像是父亲的一部分。”均瑶集团副总裁王瀚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这样描述他对家族企业的印象。
他的父亲王均瑶,是改革开放后第一代浙商的标志性人物。1991年,王均瑶首开中国民航史私人包机先河,一时名扬四海。他带着兄弟两人,建立起如今的均瑶集团。吉祥航空、均瑶牛奶……这些如今耳熟能详的名字,都源于那一代人的敢闯敢干。
在王瀚看来,“均瑶”不只是一个商业品牌,更是一种精神延续。“父亲常说,办企业不仅要做出成绩,更要让员工和社会受益。”父亲的言传身教,让他很早就开始思考:自己要如何去承担这份责任,又是否有足够的能力去匹配它。
然而,命运的转折往往猝不及防。2004年,王均瑶因病去世,年仅38岁。那一年,刚成年的王瀚被迫直面父亲的离开。
“那是我人生真正的分水岭。”他回忆说,“以前所有的事情都有父亲在前面,现在突然发现,必须学会独立思考。肩上有了沉甸甸的责任。”
但也正是在那种被迫长大的时刻,他完成了从“理解责任”到“扛起责任”的转变。
王瀚在英国伦敦大学学院取得学位后,没有立刻回到均瑶集团,而是选择到外面的世界“历练”,先后任职于麦肯锡、罗兰贝格、华平投资等机构。这些经历让他掌握了国际视野,也积累了投资管理的经验。
2015年,王瀚回到均瑶集团,加入集团战略投资部,负责整体战略规划和投资风险控制,同时参与筹备华瑞银行的建立。2019年后,他担任华模科技董事长、华瑞银行董事,并主导了吉祥航空的直播业务创新。这些经历让他对集团从战略到业务都有了更全面的积累。
然而,传承之路并非简单地沿着父辈的足迹前行。在他看来,父辈留下的是基础,但这一代面对的是完全不同的市场环境。
“现在更像是在做一场‘二次创业’。”他说,“父亲那一代人凭胆识开拓出市场空白,而我们要在存量竞争里找到增量,靠的是数据、技术和对趋势的把握。”
上世纪90年代,王均瑶带着兄弟两人,从航空跨界到乳业,这在当时几乎是一场“异想天开”的冒险。那时民营经济刚刚起步,谁也没想到,一个民营企业既能卖牛奶,又能让飞机飞上天。可正是这种“胆大包天”的精神,成就了均瑶集团,也让“跨界”成为刻在企业基因里的关键词。
20多年后,王瀚延续了这种跨界精神,只是换了一种方式。
近年来,短视频与直播浪潮席卷消费领域,越来越多的品牌通过屏幕与用户建立连接。“我们注意到,机票的购买习惯也在变化。”他回忆。
2023年,他力推直播业务,首场直播就创下10小时成交额5700万元、160万人次观看的纪录。“通过直播,我们把原本低频的航空服务,变成了和用户之间的高频互动。”他解释道,直播不只是卖票,而是让用户重新认识航空服务,让用户和品牌建立更直接、更有黏性的联系。
这也成为他回归均瑶集团10年来最具代表性的创新之一。
如今的王瀚,作为集团副总裁,已经在多个核心领域承担重任。在外界对“企二代”充满好奇与想象的今天,和许多“企二代”一样,他面对的不只是企业传承,更是一场关于身份的再定义。“压力肯定是存在的,但更多来自责任,而不是所谓的‘光环’。它并不会困扰我,反而是一种鞭策。”
“传承绝不只是‘守业’,而是要接着往前跑。”在他看来,不管时代怎么变,“创新精神”始终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也是两代人之间最重要的纽带。
“企业家的本质其实没变,那就是‘创造价值’。从过去更多关注个人和企业财富的积累,到现在更注重社会价值、可持续发展和长期主义。”王瀚说。

蒲惠智造董事长王克飞:从零开始独自创业
当大多数“企二代”还在思考如何守业时,蒲惠智造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CEO王克飞选择了一条看似更难的路:从零开始独自创业。
他的父亲王水福,是西子联合的创始人。王水福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起家,从一家农机小厂起步,将业务版图拓展至电梯、锅炉、航空等制造领域。其中,西子航空成为国产大飞机C919机体供应商中唯一的民营企业。
在王克飞的童年印象里,父亲总在工作。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他从小熟悉“创业”这个词。“父亲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学习,他对我的影响是全方位的。他一直说,不管在哪个领域,都要有工匠精神,这也是我在干事创业过程中要去延续的。”
海外求学期间,一次游学经历让他深受触动:无论在欧美还是中国,几乎很少有家族企业在超过百年的发展过程中,主营业务或控股股东不变。
“如果主营业务和思维都一成不变,企业就会走下坡路。”从那时起,王克飞开始思考,延续父辈的事业,或许不是守成,而是开辟新的领域。
2018年,王克飞选择自主创业,成立蒲惠智造。
创业的契机还要从王克飞的第一份工作开始说起。硕士毕业后,王克飞入职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成为一名研究员。这段经历让他深入了解了浙江传统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和困境,尤其是“数量大、底子薄”的制造业中小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的迫切需求。
“我创立蒲惠的初衷,就是希望用云计算、大数据、AI等先进技术,帮助传统制造企业摆脱转型困境,实现数字化发展。”王克飞说。
他的创业思路得到了阿里巴巴前CEO陆兆禧和禧筠资本创始合伙人汤筠的认可,顺利拿到了天使轮投资。
但创业之路无坦途,一个又一个棘手的难题接踵而至。
创业初期,他一边面试搭团队,一边主持技术攻关、参与产品研发策略制定,还要带队开拓市场、交付项目。
“我本来是个性格内向的人,但创业逼着我走到台前,去讲、去沟通。”他的生活几乎只剩下公司。“一年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外出差。”
在王克飞和团队的努力下,蒲惠攻克工业云软件共性难题,打磨工业AI大模型,用5年时间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7年后,他带着这份经验,重新回到家族事业。
2025年5月,王克飞接任西子洁能董事长。这份创业经历,让他的“回家”不像是简单回归,更像是一次反哺。
他把创业过程中验证成功的技术体系引入西子洁能,建立数据中台、搭建集成平台,引入“人工痛觉系统”,打通原本割裂的业务数据,让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实时被感知、监控与分析。同时,将AI大模型、先进控制技术融合在锅炉产品的燃烧过程控制、数据监控报警和运行诊断分析上,提升节能减排效能。
“这些技术在蒲惠已经反复验证,我希望用它们推动家族企业转型升级。”他说。
在他看来,自己虽然并没有跟随父亲的脚步直接进入制造业,“但从本质上来说,我们的使命是一致的,都在解决‘卡脖子’难题,加速推进‘国产替代’”。
时代不同,挑战也在变化。“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使命。新的技术到来了,云的时代到来了,AI时代到来了,这可能是父辈不太熟悉的领域,我们这一辈需要抓起来,作为努力的方向。”他说。

湘江电力建设集团总经理陈玲:放下“被肯定的焦虑”
“我初中的日记,写的理想职业是当空姐。”湖南湘江电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玲笑着对记者回忆,“小时候并没有一定要接过父亲事业的想法。”
童年时期,陈玲的父母忙于创业,她和几个妹妹在老家生活。那是她口中的“留守儿童时代”。她记得家里刚买的摩托车、父亲用的大哥大,还有父母探亲时漫长的绿皮火车,那是她理解父母那代人奋斗的全部细节。
大学毕业后,她便进入父亲的企业,从基层干起。每天和一线工人、客户打交道,了解项目、熟悉流程,她觉得只有这样,“进入公司才有说服力”。
可即便如此,她依然觉得,要赢得父辈信任并不容易。
“他们会觉得我们年轻、阅历不够。”陈玲说。父辈见证过市场的沉浮,他们的眼中,这个世界充满了危险。“我能感觉到,他既想保护我,又怕我不经风浪。”
但两代人的摩擦,往往不只是经验的差距。
“以前我总希望他能放权。”她回忆,“那时我太年轻,也有点情绪化,觉得他不信任我。”有时她干脆赌气,“既然你不相信我,那我就不做了,免得多做多错”。
直到有一次,父亲对她说:“你自己是企业负责人,要有主人翁精神。”那一刻,她忽然意识到,工作不只是为父亲而做,更是为自己。
陈玲的个性很像父亲,倔强、认真,也不擅表达情感。她坦言,自己和父亲之间曾有一段相互试探期。“我有时候一句话说完,会偷偷看他的表情,看他是不是不高兴,是不是觉得我又哪里做得不好。”
“我过去一直希望他能当面肯定我。”她说。
近几年,她逐渐放下了那种“被肯定的焦虑”。这源于她在工作中的一次次磨炼。
陈玲至今记得自己参与的第一个风电项目。由于项目地处偏僻的黄海边,陈玲就租住在附近的农房。“房子漏风,地面都是泥土,夜里甚至能看到蜈蚣爬进来……回想起来都头皮发麻。”在那里,陈玲坚持了一年多。
“我爸安排我去,我就去了。那时就想,如果退缩了,他更会觉得你扛不住事。再难也得熬过去。”
随着经验的积累,如今的陈玲已能独当一面,她笑着说,现在只需向父亲简单汇报一下工作进度就好。
对于“企二代”的身份,陈玲很坦诚:“以前总想证明自己,现在已经不纠结,觉得只要以主人翁的心态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好了。”
采访中,她提到几个女性企业家,她说自己常共情她们。“有人问一名女性企业家,会不会因为事业太忙而感到孤独,她说人的孤独是常态。我也这么觉得。”
陈玲深知孤独不只是性别带来,而是一种角色的必然。“企二代”们常被置于光环之下,却要在光环背后独自摸索方向,既不能完全照搬父辈的路径,又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与价值。
“但孤独没关系。”陈玲补了一句,“重要的是,你要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忙,为什么而坚持,就像跑马拉松一样。”
2015年,陈玲开始接触跑步,最初只是想找个排解压力的出口,没想到一跑就是10年。从业余小白,到达标全马国家二级运动员,她在无数次独自奔跑的路上,逐渐学会与自己相处。“很多时候,都是一个人边跑边调整状态,就像人生一样。”
去年,她带父母去广州体检,亲自安排检查,全程陪同。那天,父亲没有拒绝,反而“听话”地跟着她走完了流程。那一刻,她有种微妙的触动。
“也许这也是另一种‘放权’。”她笑着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