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吧#微短剧:小屏幕,大生意#

2024年,微短剧产业规模超过同年全国电影票房总量。微短剧在短短几年内,就完成了从萌芽到爆发的全过程,其背后是内容消费习惯的深刻变革。风口之下,想要分一杯羹的玩家不仅有传统视频平台、影视公司,还有互联网大厂。今年第20期《中国经济周刊》特别报道《微短剧:小屏幕,大生意》刊出后,网友纷纷议论。

“微短剧+”大有可为

@诗歌岭:内容为王,“文旅+”“影视+”之后就是“内容+”,好的内容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它甚至可以穿越时空,适配不同时代不同艺术表现形式。经典可以在不同场景下再创作。酒越放越醇,换瓶后就常用常新。尊重内容的时代,必将迎来文艺创作百花齐放。

@保护色:“微短剧+”大有可为。微短剧具有时长短、投资小、创作快、题材和体裁灵活多样等特点,有些创作者正试图开辟出微短剧第二战场,以话题度取胜。例如,普法类微短剧、科普类微短剧、广告类微短剧,“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微短剧里看品牌”。微短剧只是一种呈现形式,背后支撑的还是内容。

“爆款”不等于“精品”

@是唐朝: “精品化”是文艺作品的生命线。微短剧时间虽短,但品质不能打折。微短剧赛道中,真正跑出来的,是故事讲得好的新意作品。现在,受众欣赏水平逐渐提高,对内容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微短剧从诞生之初就被设计为一门“流量生意”,在这个基础上,还谈论是否“精品化”,这本身是否就是个伪命题?

@耀眼王:“爆款”不等于“精品”。在流量为王的时期,数据被当作了价值衡量的重要维度。一部剧如果能引爆数据,似乎就有了足够理由戴上“精品”桂冠。这混淆了商业效率与文化价值的界限。长剧要想获得流量,就要向微短剧学习提升节奏,设置悬念。但这些做法,是否能提高长剧的文化价值还存在争议。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