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石青川
“快来学微短剧推广,零基础就能入行,动动手机就赚个零花钱。”这样的宣传语对很多微短剧爱好者来说可能并不陌生。
微短剧推广采用的是二次创作方式,将微短剧中最有看点的部分剪辑出来,通过“二创”,制作成短视频,这类视频也被称为“切片”。
宣称低门槛的微短剧推广真的能赚钱吗?仅靠发发视频就能一本万利?我们不妨来看看,这些推手后台的真实收益究竟有多少。

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
大华是一名自媒体达人,平常通过短视频带货赚一些收入,微短剧火爆后,他加入推广微短剧的队伍。
他熟练地打开短视频平台的微短剧发行人计划,页面上呈现着《谁言西洲不知意》等热播微短剧,每部剧都配有海报与题材分类介绍。
大部分微短剧都写明了70%的分佣比例,即若有用户充值或产生广告收益,70%收入归推广人,30%会被平台收取。
大华随手点开一部,页面内详细列出了微短剧的出品方、结算方式、硬性要求与所需素材的网盘地址。“现在微短剧上新速度非常快。我通常会先试看,质量好的微短剧再接,不好的就放弃。”大华说。
选定一部真人微短剧后,大华从网盘获取素材并梳理故事脉络,找出剧情冲突点。随后,他将视频素材与自己总结的故事线直接“丢”给AI工具,让AI按照他梳理的剧情整理脚本。大华再根据脚本对素材进行剪辑。不到一个小时,一条推广切片便做好了。
“师傅就是这么教的,接下来在微短剧专页指定位置上传等审核就行了。由于管理越来越规范,出品方对切片、二创剪辑都有非常明确要求。”大华举例说,这部剧就要求二创视频时长在30秒与20分钟之间,全程都要带上这部剧的剧名,并且特别明确要求“禁止出现恶俗、违背公序良俗类内容”。
“我的收益计算周期为视频发布后的60天,这中间包括用户看收费微短剧进行充值的分账,看免费微短剧浏览广告产生的广告商付费分账,以及达到一定点击量平台会给小部分流量奖励。”大华点开任务收益页面,三位数的可提现收益让他一阵苦笑,“这是半个月累积的。‘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收益两块五’,几乎就是这两年来的日常动态。现在做这个已经赚不了多少钱了。”
“现在还靠纯推广微短剧赚钱的达人确实不多了,都是卖课程的。”李云同样是一名自媒体从业者,5年前她就做过一段时间的微短剧切片推广。当时微短剧还处在大量“霸道总裁爱上我”同质化竞争的状态,“我也只是剪这些切片吸引粉丝用。因为内容无脑、不讲逻辑,就用简单的欲扬先抑的方式埋‘钩子’(指在冲突最激烈的地方断一下,钩住用户想继续看)。”李云说,当时靠着让“粉丝”蹲后续的方式,一个多月就积累了近10万粉丝。
但由于当时微短剧还没有授权搞推广分收益这样的接口,李云便将这个账号以1.5万元的价格转卖了出去。
她坦言微短剧推广如今已很难赚钱,“竞争的人太多了,愿意付费的用户增长赶不上入行的人数。同期一起做的一个朋友,现在已经转战海外了,他说海外短视频平台上,微短剧非常有流量,应该挺赚钱吧”。
平台介入改写微短剧生态
平台的介入被普遍认为是推广环节收入减少的主要原因。
“有的平台几乎做了微短剧生产和推广的所有环节,行业变了,靠推广微短剧月入几万已是行业传说,根本不可能实现。”在一个微短剧推广群里,一位从业者发着牢骚。
重庆推小果传媒是一家以达人推广为主要业务的企业,曾经也推广过一些微短剧。总经理李成成透露,自从抖音有了专门的微短剧推广体系后,这块就不是他们的业务重心了。
“原本是微短剧出品方先找到我们推广,我们再联系抖音博主做切片。现在抖音官方直接推出了专项计划,博主可直接通过抖音接推广业务。”李成成说。这一变化使得他们这样的中间环节变得可有可无。对博主而言,所有数据变得更加透明,如能吸引多少流量、出品方的预算有多少等,“而对微短剧出品方来说,成本并没有增加”。
“最早抖音还没有自己的微短剧平台,微短剧出品方是将用户引入自己的‘追剧’平台。那时的推广费比现在高,因为除了用户充值返点,平台还有新用户注册奖励。同时,抖音也在打压把流量引到外部的行为,因此推广方需要不断注册新号来应对频繁被封号的风险。”大华回忆。
彼时,市场上充斥着数百个微短剧小程序,局面十分混乱。直到后来抖音投资了自己的微短剧平台,才终结了“混战”。
“这使得中间分账环节变化了。” 大华说,微短剧推广以前有“一级授权”“二级授权”之分,就像分销的“一级代理”“二级代理”,一级就是直接获得微短剧出品方的推广授权,分账比例最高;“二级授权”则需从一级处获取授权,分账收益就会被上级先抽走一次。
“微短剧出品方靠用户充值看剧回收成本,所以推广能力强大的团队就会获得更大比例的分账。”大华说,这套以赚钱为核心的逻辑,自然形成了“大团队拿一级授权,再将部分剧集二次分发(二级授权)给小团队”的行业格局。
大华告诉记者,抖音入局彻底改变了微短剧的推广逻辑。当出品方可以直接在抖音内开设小程序后,用户无须跳转外部平台,这不仅省去了用户下载注册环节,也直接取消了给推广方的“拉新奖励”。
“更重要的是,抖音本身就是一个拥有海量‘达人’的流量池,直接就是一个一级下无数个二级的格局,所以现在的‘发行人计划’页面上微短剧全部统一是70%分账比例。平台用标准化规则取代了过去的层级授权。”他说。
这套新规则使得过去拿一级授权靠二级赚钱的团队失去了生存空间,改做切片培训,赚培训费了。这也导致海量的新人入行,“蛋糕”被分得更多,钱自然也难赚了。
决定推广效果的,还是微短剧质量
越来越多的推广从业者加剧了行业“内卷”,单一的推广方式已难以推高收益。
“剧本与素材同质化严重,这样的二创内容让用户体验奇差。”做微短剧出品的唐朝说,推广视频也因此陷入了困境。“入行门槛低,一个达人师傅能带几万甚至十几万徒弟学二创和推广,学成什么样全靠自己悟,导致大量垃圾内容产生。但师傅不会管,因为他们赚学费已经赚得盆满钵满了。”
采访中,不少从业者认为,决定推广效果的,根本上仍是微短剧本身的质量。
“现在的微短剧,是用全民的快感填满碎片化时间的高能产物。”曾经是院线片导演的唐朝认为,决定推广效果的还是微短剧质量,而不是靠抖音推短视频的逻辑,即用不需要思考的内容冲击用户的喜好。
同质化与低劣内容引来了严格的行业监管。今年2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网络微短剧管理 实施创作提升计划有关工作的通知》中再次强调,按照国产网络剧片分级监管、重点监管原则,对微短剧按三类分三个层级进行审核管理。
同时,平台方也开始对微短剧与推广方式进行规范。红果短剧相关负责人向记者透露,2025年至今,红果已累计拦截下架超1200部违规微短剧。
经过多轮平台治理,微短剧剧名中的“霸总”“大佬”等频次降低,反映现实题材的家庭类、都市类等作品逐渐增多。未来,平台还将持续进行违规内容治理,并定期发布违规内容治理公告。
重庆麦芽传媒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现在公司制作微短剧主要方向是精品化,其内部有一种叫“厂牌”的说法,会围绕一个微短剧做大量的工作来突出它的品牌。“你也可以理解为做IP。”他说。
“‘品牌化’可以培养更为忠实的用户群,以减少推广中的分账环节。”王天泽说,他此前是院线电影的导演,今年刚刚创立一家叫星泽时代的微短剧承制公司。
“微短剧现在成本不低,剧本不好的剧甚至还会贴钱给推广方。此外,质量差的作品还很容易被平台下架,这才是做微短剧最大的风险点。”他说,有些剧推广方式是只要有用户点击看,无论充不充值出品方都支付推广费用,这就有可能“倒贴”。
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微短剧出品方开始转向“免费看剧”模式。
“免费看剧模式就是出品方不再向用户收费,而是植入广告,广告发布方会支付广告曝光费用,出品方靠这部分费用回收成本。”大华解释道,这个模式也不复杂,就是观众要解锁新剧集,就得看一段广告,这段广告的投放方会给广告费。
“用广告收益回收成本正在成为主流。”唐朝说。行业制作、发行与推广环节,都将因为微短剧质量的提升而经历深刻变化。
(应受访者要求,文中大华、李云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