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红茹
中国将于2026年11月在广东省深圳市举办亚太经合组织第三十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这是继2001年上海、2014年北京之后,APEC的接力棒再次传到中国手中。这一次,为何是深圳?
持续以改革破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的各个阶段,深圳始终扮演着“试验田”与“排头兵”的重要角色。自改革开放之初起,这座城市便将改革作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面对外部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内部转型的多重压力,深圳始终坚持以制度创新破除发展障碍,在制度型开放、扩大市场准入、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等方面,不断迈出坚定步伐。
在制度型开放方面,自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以来,深圳持续获得中央政策支持。今年6月,两办再次发布《关于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深化改革创新扩大开放的意见》,进一步推动深圳在要素市场化配置、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等方面先行先试,形成一批可在全国复制推广的制度成果和典型经验。
在扩大市场准入方面,2024年5月,深圳出台《深圳市进一步加大吸引和利用外资实施办法》,从推动重点领域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等5个方面提出20条具体举措,以增强外资企业在深圳发展的信心。2025年1月,《深圳市投资促进局利用外资奖励计划实施细则》发布,设立外资奖励计划,对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如高技术制造业企业、高技术服务业等)给予真金白银的支持。
在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进程中,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作为“特区中的特区”,成为制度创新的重要平台。在这里,投资便利化、贸易自由化、金融开放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密集推出。
这些探索实践,与APEC“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的目标高度契合。它们不仅为深圳汇聚全球优质资源,也为APEC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

以创新获取动能
如果说改革为深圳松了绑,那么,创新则为这座城市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作为中国首个以城市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深圳始终把创新当作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当前,正快马加鞭打造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也是APEC区域发展的重要议题。早在2017年《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五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宣言》中,便尤其关注促进创新增长。
近年来,深圳坚持把创新作为城市的主导战略,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全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已突破2.5万家,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12家。华为、腾讯、比亚迪、大疆等一批企业已具有国际影响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6.46%,其中企业投入占比达93.3%。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1年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的创新不只停留在实验室,而是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及“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配套体系。从通信技术到无人机,从互联网到新能源汽车,一批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企业在这里成长。
深圳也成为吸引全球人才和资本的“磁场”。数百万科技工作者、海归人才和青年创客在此聚集,形成了鼓励冒险、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活跃的创投资本不断为创意输血,让奇思妙想在这里落地成产品。
深圳的成功实践表明,要保持持续的发展动力,答案源于一个富有韧性的创新生态系统。只有实现知识、技术、人才、资金等要素的高效汇聚与良性互动,才能凝聚力量,共同占领并迈向未来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强大的经贸实力
改革的深度与创新的高度,最终要体现在发展的实绩上。深圳坚实的经贸实力,正是它参与区域和全球合作的底气,也是其发展模式产生广泛影响力的基础。
深圳的经济体量令人瞩目。2024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68万亿元,增长5.8%,增速居国内大中城市前列,在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尤其突出的是,深圳的外向型经济特征显著。2024年,深圳以4.5万亿元的进出口总额重返中国内地“外贸第一城”,出口总值实现内地城市32连冠。2025年前三季度,深圳进出口规模达3.36万亿元,继续稳居全国首位。
从早期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到今天以高新技术产品以及自主品牌为主导的出口结构,深圳的贸易质量持续提升,在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中的地位不断增强。
此外,深圳在全球城市体系中的崛起同样引人注目。根据世界城市名册(GaWC)发布的数据,深圳从2000年的全球第200位,跃升至2024年的前30位,已成为上升速度最快的全球城市之一。这一跨越,标志着深圳的国际化水平和综合竞争力获得了国际认可。
深圳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证明:改革是破解难题的关键,创新是驱动长远发展的引擎,而强大的经贸实力则是在开放合作中把握主动、贡献力量的基石。这座始终充满闯劲、创劲和干劲的城市,以其成功的路径选择,为世界各地的城市发展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深圳案例”。
(本文作者系本刊记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