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富密码 “百千万工程”绘就新图景

本刊记者 郭志强|广东报道

一张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景图”正在粤港澳大湾区徐徐展开。

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省多年的努力方向。2022年开始,广东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简称“百千万工程”),着力破解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以县镇村高质量发展更好支撑全域高质量发展。

从引导农户进行气雾栽培到培育特色产业,再到盘活闲置土地,实现村民分红收入翻番……在产业共兴、改革破阵、民生共享的时代浪潮里,各地充分发挥产业、改革、科技等优势,开启了探求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新征程。

肇庆喜珍公司PCB自动化产线 受访者|供图

南沙四季农业种植展示区受访者|供图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助力基层就业增收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是推进共同富裕的重要路径。

电子元器件是支撑现代信息技术产业发展的“数字基石”。广东省肇庆市不断完善电子信息产业核心承载能力,依托深厚的产业积淀和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新型电子元器件产业向特色化、集群化发展。

广东喜珍电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喜珍公司”)坐落在肇庆市鼎湖区,目前产品广泛应用于5G基站,数据运算及存储、汽车电子、通信及网络、工控及安防、消费及智能终端等领域,业务遍及世界各地。

喜珍公司负责人彭龙华告诉记者,选择在肇庆买地建厂,看中的是当地完善的产业链,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集群的整体实力和影响力。肇庆在产业集约发展、成本控制以及产业协同上具有巨大优势,可以帮助企业不断抢占细分赛道的制高点。

据统计,2024年肇庆电子信息产业集群总产值突破422亿元,增长12%;2025年上半年延续增势,电子信息产值达216.89亿元,同比增长8.98%,企业数量稳步增加。

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给当地居民带来更多就业机会。据报道,2024年全年肇庆全市城镇新增就业4.2万人,完成年度计划的120.5%;发放就业创业补贴1.1亿元、惠及4.2万人次,当地通过产业发展实现就业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夯实共同富裕基础。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强重点城市群协调联动发展,促进区域创新链产业链高效协作。

在广州南沙大岗镇,一个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的空调智能制造基地雏形初显。从一片空地到现代化厂房,TCL空调广州智能制造产业园项目再次刷新“南沙速度”,该基地今年10月底试产,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制造新地标,也为区域协调发展注入新动能。

该项目一期总投资16亿元,年产能800万套。项目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TCL空调全球供应链布局,为南沙区智能制造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大岗镇“百千万工程”相关负责人杨孝安告诉本刊记者:“TCL项目的落地,将进一步强化粤港澳大湾区智能家电产业的集聚效应。作为链主企业,TCL将吸引上下游配套企业集聚南沙,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吸引更多高端人才集聚,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产业发展正实实在在惠及基层。目前,大岗镇新联二村通过村留用地开发,拟引进TCL的配套仓储项目淮粤物流,总投资4.5亿元,达产后村集体平均每年将增加1000万元租金收入,成为“百千万工程”引领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样本。

南沙都市农业实验园推出的乐耕田园 受访者|供图

南沙智汇科技公司幼鱼区 受访者|供图

一块小菜园,撬动60倍效益

勇于担当、持续改革创新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动能。

走进南沙都市农业实验园,道路两边的三角梅开得正欢。“这个甜瓜种子在温室开花结果,通过气雾栽培种出来的瓜没有农药残留,更加健康、绿色。”10月28日,南沙都市农业实验园工作人员正在给小学生研学团分享植物室内气雾种植知识,小朋友们全神贯注听着科普知识,迫不及待等着动手播下小种子。

广州南沙明珠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是实验园的运营团队,公司副总经理叶燕婷告诉记者,他们正尝试从传统农产品销售模式走出来,构建“品牌化、平台化、体验化”的三维销售体系,从原来“卖产品”转为“卖体验、卖生活方式”,实现运营模式的转变。

据介绍,南沙都市农业实验园2021年推出的“在城市中认领一块专属菜地”家庭小菜园项目,受到了不少市民的青睐。

“我们推出的家庭都市小菜园认领模式,分30㎡、60㎡、72㎡不同规格,提供种植体验、个性定制、休闲教育等一系列增值服务,提升农业经济效益50~60倍,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型升级。”叶燕婷告诉记者。

据了解,2024年,南沙都市农业实验园以“百千万工程”作为项目抓手,已带动超过1800户农户,实现户均增收3万余元。

在大湾区,产业正与新技术加速融合发展,为区域高质量发展与共同富裕注入强劲动能。

以渔业为例,近年来,南沙渔业养殖抓改革、抓创新,持续提升农业的“确定性”,让大湾区农业现代化水平不断跃升。

过去,水产养殖的风险与品质较难把控。如今,通过“智汇渔业管理系统”,南沙的渔业养殖实现了从生产到管理的全链条数字化。嵌入的AI系统基于实时数据与历史模型,精准测算投喂量,既避免饲料浪费,又能自动调控水循环系统与增氧设备,真正实现 “数据替人决策”。

“在循环水养殖这一核心领域,我们借助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成功推动传统渔业从‘看天吃饭’升级为‘数据说话’。”广州南沙智汇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循环水系统工程师汪玉洁告诉记者,与当地农民合作养殖的新模式,不仅提升了养殖鱼类存活率,而且有效减少合作农户的水电与饲料损耗,让合作农户收入增长了近20%。

除了农业在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工业发展也在抓“牛鼻子”。

南沙区大岗镇放马村镇工业集聚区半小时可通达广州、中山、佛山,交通条件优越。过去,该园区以简易搭建的家具厂、建材厂、刺绣厂、仓库等为主,园区环境相对脏乱破旧、无秩序。

大岗镇党委勇于探索创新,打破常规制约,通过将老旧工业区纳入村镇工业集聚区更新改造试点,推动老旧工业园区脱胎换骨,向“新”而行。

杨孝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放马村镇通过土地集约创新开发,村集体收益大幅提升,改造后村集体年租金收入达到800万元左右,相较于改造前增长了5倍,村民年度分红由每人每年860元跃升到每人每年4000~5000元。

“我们放马工业园区通过更新改造,打造‘百千万工程’乡村全面振兴样板,让产业反哺乡村,形成‘产业旺—集体强—村民富’的良性循环,实现企业、村集体、村民多方共赢。”杨孝安说。

解锁民生幸福新体验

产业强起来、村庄美起来,落脚点是让人们的生活好起来,加大民生保障投入是共同富裕必由之路。

“大岗镇欣荣路升级改造工程”“潭洲球场改造工程”……近年来,大岗镇党委把群众最急最忧最盼的民生问题放心上、扛肩上、抓手上。

杨孝安告诉本刊记者,大岗镇入选了广东省“百千万工程”典型镇培育名单。“有一些基础设施升级工程作为‘百千万工程’亮点项目,承载着完善民生、带动区域经济的重任,我们会倡导周边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让‘百千万工程’真正成为一项深入人心、惠及民生的工程。”

以人才服务为例,大岗镇积极探索助力企业人才“引育用留”新路径。构建“C9人才公寓”,支持创新型人才扎根大岗就业创业。

民生福祉有了保障,产业不断发展,从而带动企业反哺社会。在肇庆,彭龙华所在的喜珍公司,不仅带动了当地2000多人就业,吸引了多家上游规上企业来肇庆投资,企业还为小学捐赠一批图书并建设了喜珍农场。

“好的产业配套、生活配套,是公司留住高技术人才的法宝之一,这离不开政府不断完善的民生保障。”彭龙华介绍称,公司先后向鼎湖区慈善会鼎湖健康基金捐赠106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持当地优化医疗服务。

展望“十五五”,多位参与“百千万工程”建设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将纵深推进“百千万工程”,在城乡融合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集中力量抓好办成群众可感可及的民生实事,绘就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新画卷和全域共同富裕新图景。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