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效应持续放大
“苏超”落幕不散场

文|孙庭阳 孙冰

从初春到深秋,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落下帷幕。

闭幕后3天,江苏省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赛事经济提振体育休闲消费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持续办好“苏超”,支持因地制宜举办地区、行业、校际间的足球赛事,放大“苏超”效应,鼓励各地加强体育赛事品牌创新,培育业余精品赛事。《意见》还要求,着力构建“‘一超多强’、全面开花”的赛事体系。

这意味着,“苏超”将在更大的赛场上演,足球只是开始,“苏超”也只是开始。“苏超”效应将被持续放大。

回望一下,首届“苏超”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向前看,“苏超”又会掀起怎样的示范效应?

“苏超”做对了什么

818亿,22.2亿,243.3万。

这3个数字,分别是“苏超”网络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次数、线上直播观看人次和现场观众人次。首届“苏超”,轰出多个“世界波”。

自今年5月开赛以来,“苏超”赛事热度爆表,文旅同样火热。比赛期间,主场城市的A级旅游景区在比赛日接待游客2512万人次,同比增长17.38%,其中外地游客1440万人次,同比增长23.22%。

本刊记者到江苏采访时,各城市的高铁站里是满满的“苏超”元素,从出租车师傅到酒店大堂经理,话题都离不开“苏超”。

“苏超”之所以成功,多位接受本刊记者采访的专家认为,与当地经济基础好,赛事顺应了群众的消费需求密切相关。

资深体育人、足球评论员张路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没有现代大工业、大城市、大交通,就没有现代足球的产生。足球观众人数众多,加上观赏性以及文化影响力强,使得足球成为世界第一大运动。但是,如果没有便利的交通,球赛只能在一个小范围内举行,它的规模也不会壮大。从这一点来说,江苏便捷的交通,为“苏超”火爆打下了基础。”

“苏超”的出圈与社交媒体的“爆梗”传播关系甚大。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胡泳从体验经济角度对“苏超”做了分析:“‘苏超’的体验,妙在真实与反精致。”

胡泳进一步解释,“苏超”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让我们相信——“人人都可以上场”。这是一种被赋能的观看体验。不同于职业联赛中观众只能是“看客”,“苏超”的粗粝与“人味”,使它更像一个开放的舞台:你能剪辑视频,你也能发弹幕造梗,甚至你也可以去报名踢球。对普通人来说,“苏超”成为下班后的解压出口,“球场社交圈”的催化剂,让观众能够脱离日常,进入福柯所言的异托邦空间。“‘苏超’流行背后的社会逻辑,已经远超体育竞技本身——它变成了一种沉浸式、参与性、跨代际的生活体验,这正是‘体验经济’所关心的核心命题。”

研究江苏发展的专家更是有话说。“江苏整体经济水平较高,对文化体育旅游的消费、体验型消费等新型消费有很强的接纳力和承受力,再加上积极推进跨江融合、省内全域一体化以及‘轨道上的江苏’加速成型,为“苏超”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社会基础、群众基础。”这是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吕永刚的总结。江苏的13个地级市都拥有较强的实力,发展均衡,能办好高水平赛事。

苏州大学教授王家宏则认为,“苏超”爆火的底层逻辑是江苏良好的经济基础为“苏超”提供了经济动能和消费空间,形成政府有投入、企业愿赞助、居民能消费的正向循环;各地居民对于家乡深刻的归属感和认同感;给球迷提供了快乐与激情的情绪价值,提升了体育赛事提振居民消费的经济功能,释放了此前未得到充分激活的体育消费潜力。

“接近老百姓,满足了广大群众的内在需求。”张路说。现代社会,大家往往需要群体活动来弥补个体群体归属感的缺失。“苏超”以市为单位,“赣超”和“鲁超”也是如此,球迷为自己所在的城市加油呐喊,并且企业员工、教师、个体老板、基层群众等普通人都能有为城市出战的机会,都增强了大家的归属感。

“苏超”只是个起点

球队在“苏超”决赛上夺冠后不久,泰州市委书记就带队拜访了国铁上海局集团,希望在精准吸引客流、创新“铁路+旅游”产品等方面,拓展与国铁上海局集团的合作。

“苏超”效应在持续,在放大。2026年“苏超”赛季尚未开幕,相关的准备就已在紧锣密鼓地进行。大家对“苏超”的未来,有着更高的期待。

据了解,2026年“苏超”预计4月下旬开赛,让球迷在五一假期有球看,仍将保持亲民票价。

《意见》提出,鼓励各地放大票根经济效应,探索打包票务、住宿、交通、餐饮以及特色文旅项目。

2025年,凭“苏超”球票,扬州瘦西湖可免费游,常州萝卜干炒饭免费吃,可以在盐城边看球边观鸟。2026年,凭一张球票又能做到哪些?

《意见》要推动“赛事+制造”,明确将引导体育制造企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并助力更多体育企业成为“专精特新”和单项冠军。未来,更多的企业会因体育比赛而获益。

“今年的‘苏超’,只是个起点。”除“苏超”之外,2025年“蒙超”“鲁超”“赣超”“湘超”“川超”“渝超”“琼超”等约10个省份都在举办城市足球比赛。“滇超”将于2025年11月底至2026年7月底举行。2026年度,举办城市联赛的省份会更多。

“各省份之间没必要比拼热度等指标,各省份把球赛办起来,球员踢着高兴,观众看着高兴,大家各玩各的,就挺好。”张路说。

张路认为,中国现在的职业比赛,球员约3000人,中国爱踢足球的人远远超过这个数字。除了省级、市级的比赛,各地根据自己实际条件,还可以举办县级的联赛。“贵州的‘村超’就是县级联赛,各村组队参赛,赛事也很火爆。”

“苏超”闭幕后,2025年南京市足协超级联赛正式启动,这一比赛被大家称为“宁超”。相关通知披露,要在比赛中选拔2026年参加“苏超”的南京队队员。

江苏省体育局相关负责同志透露,赛事将新增“年轻球员上场”相关规定,鼓励更多青少年走上赛场。

“你看球赛观众席上,有很多孩子,现场比赛会在他们心中种下足球的种子,他们就此爱上足球,可能就是未来的足球人才。”张路说道。

(本文作者系本刊记者)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