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提升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本刊评论员

珠江潮涌,千帆竞发。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勇立潮头的奋进姿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为强劲的动力。

当前,大湾区建设已进入纵深推进的关键阶段。前海、横琴、南沙等平台建设提速,“港车北上”落地实施,科创要素加速流动……一系列举措显示,大湾区正从“硬联通”向“软衔接”深化,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跃升。进一步巩固提升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需要在创新能级、制度协同、人才集聚等方面实现新突破。

巩固提升动力源,首先在于让创新“引擎”更强劲。

大湾区拥有超过6.5万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坐拥华为、腾讯、比亚迪等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企业。进一步筑牢创新“硬核”基底,一方面,需强化战略科技力量,瞄准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前沿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将科技的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另一方面,要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让基础研究的“深水”滋养产业应用的“活鱼”,让实验室的成果更快走向生产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同时,打破藩篱,畅通要素流动“大动脉”亦至关重要。

对大湾区而言,“一国两制”是其独特优势,也是融合发展、深化合作的重点。近年来,从“深港通”到“跨境理财通”,从职业资格互认到“湾区标准”的推行,规则机制的“软联通”成果丰硕。

进一步畅通要素流动,关键要继续在“制度型开放”上做文章。要更大力度推进规则衔接、机制对接,在数据跨境流动、知识产权保护、商事法律协调等领域先行先试,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让大湾区不仅“长得像”,更能“心相连”,真正释放“一国”之利、“两制”之便。

此外,构筑全球人才“引力场”也不容忽视。

高质量发展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从香港推出“高才通”计划广纳贤士,到深圳以前海为平台面向全球招才引智,大湾区以其蓬勃的经济活力、开放包容的文化和宜居宜业的环境,正成为吸引全球人才的“强磁场”。

引才只是第一步,留住人才、用好人才才是关键。大湾区要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上下更大功夫,推动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互联互认,打破城市间的行政壁垒,让人才不仅“愿意来”,更能“留得下”“发展好”。

大湾区的使命,从来不仅是自身的发展,更肩负着为全国高质量发展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的重任。

面向未来,大湾区需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继续锻长板、补短板、筑底板,不断巩固提升其作为高质量发展动力源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宏伟征程中,展现更大担当、作出更大贡献。

(执笔人:张燕)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