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适老:让守护与温度同在

本刊记者 孙冰

金融服务事关老年人的“钱袋子”,因此,提升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水平是养老服务体系中的重要一环。

金融服务应该如何适老?是不是在银行设置老年窗口,放大声音和放大字体就可以了?显然不是。金融服务的根本是安全,而适老化金融服务更需要安全与便捷并存、守护与温度同在。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在《关于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适老化水平的指导意见》中提出,各金融机构向老年人推介金融产品时,要更加审慎地开展风险承受能力评估,进一步做好风险提示。

一张 “被遗忘” 却让人损失惨重的信用卡

爱打乒乓球的北京市民万大爷最近不打球了,因为他遇到了一件烦心又窝火的事。“你说我当初为啥要办那张信用卡?!没咋用过却一下子损失了好几万。”万大爷告诉本刊记者。

几年前,万大爷去银行取退休金时,被银行里的工作人员拉住,推荐他为家里的车“免费”安装ETC,这样过高速更方便,还能打折享优惠。不过,需要同时办理一张工商银行的信用卡。

虽然万大爷不太明白为什么要办信用卡,但他抹不开工作人员“千好万好”的热情游说就同意了。“我当时也没太弄明白这张信用卡和我的工资卡(储蓄卡)有什么区别,所以一直是存一些钱在信用卡里用来支付高速费,快花完了就再存一些,从来没透支过,也没有大额消费。”万大爷说。

但今年5月,万大爷不幸遭遇了电信诈骗:他接到了一个自称是某电商平台客服人员的电话,说他开通了会员功能,每月会自动扣800元的会员费。

万大爷当然想关闭,于是就按照陌生电话的指导下载了两个APP,然后手机就突然黑屏了,无法进行任何操作。万大爷跟家人说了这个情况之后,家人意识到可能是遭遇电诈并报了警。

“我当时倒没怎么担心,心想大不了就是换台新手机嘛,因为手机里也没有啥钱。”万大爷回忆说,那时他根本没意识到自己还有一张可以透支5万元的信用卡。

第二天,万大爷的手机恢复正常了,但叮叮叮地收到了一连串的银行短信:都是1999元的消费提示信息。在刷光了5万元之后,银行系统还“贴心”地自动为万大爷增加了5000元的临时额度。

万大爷又气又急:“这么明显的不正常消费,一个大银行怎么会监测不到呢?你说它没监测吧,它还知道调额度,可我也没同意呀!”

到底要不要给老年人办信用卡

据记者了解,监管层面对信用卡发卡年龄上限并无明确要求,具体执行层面主要是各家银行自己的考量。

记者走访咨询了多家银行发现,不同银行对于老年人办理信用卡的条件存在差异,同一家银行不同地区之间也有差异。

如果是申请主卡,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等大多数股份制银行都要求申请人年龄为18~60周岁,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可以放宽到65~70周岁,工商银行则无明确的年龄上限要求。

一位银行业内人士向记者解释:四大国有银行退休金客户较多,只要退休金在本银行领取,银行就会比较放心发信用卡,因为可以从退休金账户直接扣款,坏账违约风险小;其他银行则会谨慎很多。而万大爷的退休金也确实被银行直接划走,还了信用卡账单。

不过,问题也有另一面。据新闻晨报等媒体报道,上海72岁的吴老先生在农业银行申请信用卡被拒,引发了各方讨论。随后,有媒体进行了网络投票,支持和反对的观点不相上下。

一位银行的工作人告诉记者,年龄限制主要是针对主卡,因为老年人对信用卡的了解相对较少,在使用过程中可能面临信息泄露或被不法分子盗刷的风险,更稳妥的方式是由子女申请副卡为老人使用,这样既能让老人享受用卡便利,也能由子女帮助其规避用卡风险。

北京中银律师事务所合伙人薛海舟告诉本刊记者,过去老年群体所需的金融服务相对单一,大多是存取退休金、做定期存款等,他们更倾向于去银行窗口人工办理。但现在老年人有了更多元的金融服务需求:他们不再依赖纸质存折,开始成为持卡一族;希望购买理财、基金、保险等金融产品,让“养老钱”更好地保值增值。

当前,老年人已经普遍使用智能手机,但风险也随之而来。

薛海舟说,近年来,涉及老年人的电信诈骗频发多发,而且欺诈手段多、翻新快,防不胜防。金融机构在供给金融服务时,面临着新要求和新挑战。

薛海舟认为,应该给予老年人平等享受金融服务的权利,但是也要提供差异化、有温度的适老化服务。“将风险责任都归于老年人及其家庭不可取,‘一刀切’拒绝可能‘惹麻烦’的老年人服务也不可取。”

专家建议,要对老年人进行宣传和教育,提升老年人的用卡能力和安全意识。同时,电诈之“矛”越锐利,风控之“盾”就要更坚固。

据介绍,很多银行已经部署AI交易监测系统,实时分析客户交易模式,识别异常转账、高频小额试探性交易等操作,并不断优化欺诈识别算法,降低误报率。

还有一些银行建立了客户风险画像库,对老年客户、频繁更换设备登录客户等高风险群体实施差异化预警策略,同时与反诈中心数据库进行了实时对接,以保障老年用户的“钱袋子”。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