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侯隽|广东报道
11月4日,第138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以下简称“广交会”)在广州落下帷幕。3.2万家参展企业、超1万家优质企业、前两期近24万名采购商——一系列刷新纪录的关键指标,为中国外贸写下“稳中求进”的生动注脚。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外贸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为外贸韧性提供了支撑。
从广交会的展厅到南沙港的码头,从电子企业的车间到跨境物流的链路,大湾区正以产业链的韧性、创新链的活力、供应链的效率,诠释中国外贸“链”动全球、向“新”而行的核心密码。

南沙港 本刊记者 孙冰I摄
广交会:聚老友、添新朋
在广交会琶洲展馆,来自马来西亚的采购商郭大卫向本刊记者展示了他手机相册里的广交会“编年史”。
“你看,这是以前我拍的毛绒玩具、电风扇、电饭煲,后边这些是最近几届拍的,新能源车、智能照明、工业机器人。以前来广交会是为了‘找刚需’,现在是来‘寻惊喜’。”郭大卫说。
郭大卫的“相册变迁史”,恰是广交会乃至中国外贸升级的缩影。67年来,广交会见证了中国制造从“三来一补”到“自主创新”的迭代之路。如今,这场盛会不再是简单的“商品买卖场”,更成为全球产业链创新成果的“展示台”和国际经贸合作的“连接器”。
广东省广晟控股集团旗下佛山电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本刊记者,本届广交会期间,他们共接待了超过290家全球客商,覆盖东南亚、中东、欧美、南美等地区,其中来自新兴市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客户增长显著。
“以前客户问得最多的是‘多少钱’,现在问得最多的是‘能解决什么问题’‘技术亮点是什么’。”佛山照明出口事业部负责人向记者介绍。
展会现场,企业展台前的咨询人群络绎不绝,天空灯、低位照明桌灯等创新产品尤其受关注。与以往单纯推介产品不同,今年佛山照明的工作人员手中多了一份“解决方案手册”,从健康照明到智能生态,从设计理念到国际认证,全方位展现产品的附加值。
这种从“提供产品”到“提供价值”的转变,正是中国外贸“以进促稳”的核心逻辑。
佛山照明的三大策略颇具代表性:在健康化领域,AI跌倒检测吸顶灯将照明技术与银发经济需求深度融合,解决了老年群体居家安全的痛点;在智能化领域,符合国际Matter协议和海外主流智能生态产品标准,让产品能轻松融入全球各类智能家居生态;在品牌化领域,德国IF设计奖、红点奖等荣誉加持,让合作洽谈从“价格谈判”转向“价值认同”。
稳老拓新的市场布局,让广交会的“朋友圈”持续扩容。
数据显示,本届广交会来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采购商占比超六成,东盟、中东等新兴市场采购商人数同比增幅均超过20%。既有连续参展多年的“老朋友”,也有首次参展的非洲跨境电商平台采购团队;既有传统大宗商品的批量订单,也有定制化、智能化产品的长期合作协议。

繁忙的南沙港 本刊记者 侯隽I摄

欣欣向荣的广交会
港口脉动:新航线折射外贸新流向
如果说广交会是中国外贸的“前端窗口”,那么港口就是外贸发展的“核心枢纽”。数据显示,约九成的中国外贸进出口通过海运完成,港口的运营数据直接折射出外贸的冷暖态势。
7月4日,广州港集团公布的一组数据引发行业关注:2025年上半年外贸集装箱吞吐量同比激增20.6%,其中南沙港区外贸集装箱增幅达24.6%,增速领跑全国沿海主要港区。在全球航运市场复杂多变的背景下,南沙港的“加速度”背后,是航线网络的优化升级和制度创新的持续赋能。
据介绍,南沙港区集装箱年通过能力达到2400万标箱,整体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已开辟210条集装箱班轮航线,其中175条外贸航线通达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
记者走进南沙港区二期码头,巨型桥吊正精准地将集装箱从货轮上吊起,稳稳放置在智能导引车上,整个过程无须人工干预。
南沙港工作人员指着远处即将靠泊的巨轮介绍:“那是中远海运的‘中远海运银河’轮,走的是今年4月底开通的WSA3航线,这是广州首条直航南美西岸的航线。”
据介绍,这条串联秘鲁钱凯港、墨西哥曼萨尼约港等核心港口的“黄金走廊”,将南沙至墨西哥的航程从原来的34天压缩至27天,时效提升20%。首航时,400个货柜满载华为、海信、TCL的电子产品奔赴拉美,返程则带回了满载拉美红酒、矿产的集装箱。
这一物流“加速度”将对中拉贸易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在WSA3等直航航线的有力支持下,南美洲的猪牛羊肉、白虾、三文鱼等优质产品,以及葡萄、牛油果、西梅、李子等特色水果,将更加便捷、新鲜地通过南沙港进入中国,进而分拨至全国各地,丰富中国人民的“菜篮子”和“果盘子”。
中拉之间的“双向奔赴”故事正在持续上演,双边经贸活力蓬勃迸发。在大湾区乃至全国腹地,家电、电子产品、家具、汽车等“中国智造”正借助这条海运“快车道”加速进入潜力巨大的拉美市场。与此同时,拉美地区的生鲜产品,以及纸浆、铜矿、锂矿等大宗商品,也以前所未有的效率和规模通过南沙港进入中国市场,满足中国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的需求。
效率提升的背后,是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坚实支撑。据介绍,广州海关推广的出口货物“一港通”模式,允许货物运抵码头后直接装船,压缩了通关时间;“智慧堆场”“查验可视化”等10多个联动应用场景,将监管无缝嵌入物流环节,实现了“管得住”与“通得快”的平衡。
企业创新:破壁垒,强韧性
无论是广交会的创新产品,还是南沙港的繁忙景象,背后都离不开外贸企业的主体活力和产业链供应链的坚实支撑。在大湾区,完善的产业生态、高效的供应链体系,为企业技术创新、市场拓展提供了肥沃土壤,也让中国外贸在全球竞争中更具韧性。
在南沙长嘉电子生产车间内,记者看到全自动生产线正高速运转,一台台搭载AI语音交互系统的显示产品陆续下线。
“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技术创新和市场应变能力。”长嘉电子总经办负责人介绍,面对部分市场的关税壁垒,企业一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将AI语音交互、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植入传统电子产品;另一方面实施“市场分散术”,将80%的订单转向南美、中东等新兴市场。今年1—9月,公司出货金额同比增长20%以上,其中对南美市场的出口增幅也显著提高。
技术创新让产品具备了“不可替代性”。
长嘉电子总经办负责人告诉记者,为南美客户定制的智能电视,不仅支持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语种语音交互,还能通过“人机对话”收集用户观影数据,为当地运营商提供精准的内容推送方案。
“这种定制化的技术解决方案,成为吸引客户拿到订单的关键,所以尽管这两年外贸环境复杂多变,我们的订单反而逐年上涨。”该负责人说。
企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大湾区完善的供应链体系。长嘉电子扎根珠三角,周边100公里范围内聚集了500多家供应商,从芯片、显示屏到外壳、配件,都能实现“就近采购”。这种密集的产业集群优势,让企业的新产品从设计到出货仅需45天,比欧洲企业快一倍。
这种供应链韧性,正是吸引全球采购商的核心优势。来自中东的采购商汤姆斯从事电子元器件贸易已有10年,常年往返于中国和中东之间。
“我为什么坚持从中国采购?因为这里的产品太完善了。”汤姆斯对记者说,如果要采购纺织产品,广州番禺能看上百家工厂;如果要采购电子元器件,深圳华强北能找到所有需要的型号;如果要采购家具,佛山顺德能提供从设计到生产的全链条服务。更重要的是,广州、香港的交通枢纽优势,让货物能快速运往全球各地。
“相比其它国家,中国的供应链效率更高、成本更可控,我没必要冒着物流风险分散采购。”汤姆斯说。
第138届广交会的落幕,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南沙港的繁忙景象,预示着中国外贸的广阔前景;大湾区企业的创新实践,勾勒出外贸高质量发展的清晰路径。中国外贸正以“链”动全球的格局、向“新”而行的姿态,迎接新的发展机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