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王红茹

压力大的时候,我就想往南沙跑。开阔的海面、咸咸的海风,真的能让人瞬间‘回血’。”一位在广州工作的女士这样表达她对“湾区之心”南沙的喜爱。
南沙是广州唯一能够看到大海的市辖区,是广州通往海洋的“南大门”,坐拥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黄金区位。依托其千年不闭的深水良港,这里正全力推进“港、区、城”融合发展。2025年前三季度数据显示,南沙区地区生产总值达1651.86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2%,展现出稳健的发展势头。
宏观数据背后,往往隐藏着城市发展的趋势密码。广州市委常委、南沙区委书记、广东省南沙工委副主任、广东省南沙办主任刘炜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南沙作为大湾区四大平台之一,具有两个显著特点:一是面积最大,达803平方公里,远超深圳前海(120.56平方公里)、珠海横琴(106.46平方公里);二是起步最晚,前海与横琴的发展均早于南沙。
基于这些特点,南沙确立了当地“十五五”时期的新目标: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刘炜表示,要实现这一目标,南沙首先要成为支撑大湾区以及广州市、广东省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在推进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南沙并非仅聚焦于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而是要推动一、二、三产业协同发展。
在803平方公里的空间内,如何统筹布局三大产业,正是南沙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的核心课题。

五港联动,向海而兴
“五港联动”是驱动南沙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
为实现建成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的目标,南沙立足自身区位与基础条件,提出并深入实施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人才港“五港联动”发展策略,以这一战略体系为牵引,推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拓展。
港口历来是沿海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据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发布的《2024年度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报告》,2024年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6.7万亿元。其中,广东沿海地区港口经济增加值达1.5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22.7%,对当地GDP贡献率达12.9%。
2022年发布的《广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粤港澳全面合作总体方案》已明确提出增强南沙国际航运物流枢纽功能。
目前,作为华南最大的综合性主枢纽港,南沙港拥有207条国际航线,年吞吐量超过2000万标箱。依托“五港联动”,南沙正系统整合海港、空港、数港、金融港与人才港资源,在航运金融、外贸新业态等方面加快构建“港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
一个以“五港联动”为引擎的产业新高地,正在南沙强势崛起。
产业体系,向新而行
1月3日召开的广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暨市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加快构建“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即一个总体要求、两个主攻方向、21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未来产业,以及8个现代服务业。
对照广州市部署,南沙区构建起“8大战略支柱+2大现代服务+3大未来赛道”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其中,8大战略支柱涵盖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与集成电路、新能源与新型储能、低空经济与航空航天、船舶与海洋工程、绿色石化与新材料、智能装备与机器人;2大现代服务包括现代金融、物流与供应链;3大未来赛道则聚焦智能无人系统、细胞与基因、深海深空。
这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2025年1月13日,南沙区出台《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育高质量发展新动能若干政策意见》(以下简称“创新驱动27条”)以及5个配套专项政策,重点布局符合南沙实际的特色创新赛道。
南沙区科学技术局相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十四五”期间,南沙充分发挥多重国家战略功能,叠加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紧密对接重点产业、重大功能平台及急需紧缺人才的发展需求,聚焦海洋科技、空天科技、生物医药、数字经济等创新赛道,并借助“协同港澳”的独特优势,推出一系列创新举措,助力南沙打造湾区创新新引擎。
在“创新驱动27条”的推动下,南沙智能制造实现跨越式发展,逐步形成“标杆引领、集群集聚、生态完善”的鲜明特色,聚焦智能制造与数字技术融合,重点布局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低空经济与无人系统、人工智能等领域,加快新质生产力培育。
南沙区工信局相关负责人对本刊记者说:“回顾‘十四五’,我们深刻认识到,智能制造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生产方式、管理模式与商业模式的全方位变革。南沙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创新驱动、开放合作’四大原则,充分发挥粤港澳全面合作的政策优势,推动香港的科研资源、澳门的专业服务与南沙的制造业基础深度融合,形成差异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五大高地,全面跃升
10月30日,对南沙而言是一个值得铭记的日子。当天,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政府与广东南粤集团有限公司在澳门特别行政区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协同打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
此次合作是南沙与澳门融合发展的新起点,不仅是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更是贯彻“五港联动”发展策略、打造“五大高地”的关键一步,将有力推动粤澳资源互补、优势叠加。
刘炜表示,接下来,南沙将乘势而上,高位抢抓国家“十五五”规划战略机遇,深度融入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以“立足湾区、跨越湾区、引领湾区”的雄心,着力打造“五大高地”:
一是打造开放高地。坚持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建设世界一流强港,携手港澳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持续提升双向开放能级。
二是构筑科创高地。南沙的政策、空间与后发优势明显,正处于结构调整、动力转换和优势再造的关键阶段,将全力建设高能级科创集聚区,推动发展动力从投资驱动向投资与创新“双轮驱动”转变。
三是建设产业高地。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做强汽车制造等陆、海、空相关核心产业;积极布局生物医药与医疗器械、新能源与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四是打造人才高地。南沙将面向全球广纳英才,打造满足各类人才发展需求的软硬环境,联合港澳孵化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企业,构建与国际接轨的全链条人才服务体系。
五是建设宜居高地。持续完善美丽海岸线,建设世界级港湾,塑造“以年轻的城服务年轻的人”城市品牌,打造大湾区中心城区和优质生活圈示范区。
“‘十五五’时期,南沙将围绕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样板区的目标,深入实施‘五港联动’发展策略,着力打造‘五大高地’,实现从立足湾区到跨越湾区、引领湾区,从面向世界到走向世界、融入世界的战略跃升,更好服务支撑大湾区‘一点两地’建设。”刘炜说。
展望未来,随着“五大高地”协同推进,南沙的发展能级将实现全面跃升,这不仅能为当地“十五五”时期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更将强化其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撑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