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张燕|广东报道
11月9日,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分别来自粤港澳的三位火炬手同时“点燃”主火炬。这是全运会历史上首次由三地联合承办,开创了“三地联动,四城同传”的模式。这不仅是一场体育盛事的精彩序曲,更是粤港澳大湾区日益深度融合的生动写照。
地理相连、优势互补的11座城市,正以“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为战略定位,在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宏大布局中,扮演着愈发关键的角色。
从协同创新的实验室到跨越天堑的超级工程,从规则衔接的制度创新到民生领域的互联互通,一幅波澜壮阔的“内通外联”画卷正在南海之滨徐徐展开。

深中通道“让天堑变通途” 本刊记者 张燕I摄


前海的“港味儿”越来越浓 本刊记者 张燕I摄
“硬联通”:跨越天堑,“一小时生活圈”照进现实
周一清晨7点半,在南沙居住的李先生登上了开往深圳前海的跨市公交。经由去年年底开通的深中通道南沙联络线,只需要半个多小时,便能抵达对岸的前海湾。
“这比我在广州市内通勤的同事还要快。”李先生感慨道,“过去去深圳只能先北上再折道南下,现在可以直接过海。以前觉得伶仃洋是道天堑,现在感觉就像过条江。”
这条便捷的通勤路,是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按下“快进键”的缩影。“十四五”期间,继港珠澳大桥之后,深中通道及黄茅海跨海通道相继建成通车,狮子洋通道等关键项目正加紧建设。
这些跨越碧波的“钢铁巨龙”,与纵横交错的轨道网络共同发力,将大湾区11座城市紧密编织在一起,构筑起世界级城市群的坚实骨架。
“一张网,一张票,一串城”的愿景正加速落地。广深港高铁实现“公交化”运营,从广州南站到香港西九龙站最快仅需48分钟,让“双城生活”成为常态。
与此同时,广佛南环、佛莞城际等线路的开通,实现了城际铁路的“四线贯通”,形成了一条横跨五市、绵延258公里的交通大动脉,“一小时生活圈”从蓝图变为现实。
日益密织的交通网络,不仅显著降低了区域内的物流与时间成本,更以前所未有的力度促进了人才、资本、技术等关键经济要素的高效流动与优化配置。
“软联通”:破壁创新,构建高质量发展“生态圈”
当“硬联通”重塑了大湾区的物理格局,“软联通”则致力于打破无形的壁垒,为这片热土注入更深层次的活力。
在深圳前海的粤港澳青年创新创业工场,创冷科技有限公司的成长轨迹是“香港研发、内地转化”。企业起步阶段便获得了香港特区政府在项目落地和起步资金上的关键支持。当企业目光投向更广阔的内地市场时,深圳的供应链优势与精准政策为其插上了规模化发展的翅膀。
“以往样品通关都需繁复审批,如今在便利政策下,实现了‘一次备案、快速通关’。”创冷科技负责人朱毅豪深切感受到“软环境”的优化。
在资金跨境流动方面,通过“货币桥”专属通道,以往需数日的流程缩短至一天,极大地提升了企业经营效率。
协同发展并不是一件易事,“创新要素”能否自由畅通流动,直接决定了大湾区的协同水平。
在位于南沙的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内,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正同时孵化着82个创业项目,其中超过半数创业团队来自港澳。
“在香港,注册或注销一家公司都非常简单,但在内地,手续相对更多,行政审批流程较长。”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运营总监卢志强举例道,内地的五险一金制度、财税申报制度,都与香港的惯例有所不同。
这种制度层面的差异,构成了港澳创业项目北上发展的首要挑战。为化解这一难题,青年创新工场通过引入第三方服务商,为港澳团队提供涵盖人力、财税等环节的一站式解决方案,架起一座帮助他们平稳过渡、融入内地创业环境的桥梁。
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晶磊说:“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是关键,但在执行层面仍面临一些挑战。资金和数据的跨境流动对协同发展尤为重要,却也较为敏感复杂。”
他强调,必须在合理监管与要素自由流动之间找到平衡,这需要决策者展现智慧与担当。
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创新,更需要在体制机制上实现突破。随着粤港澳三地在规则衔接、标准互认等方面持续探索,大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共同构建一个高效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
“一旦真正实现资金、数据、人才、设备的自由流通,大湾区一定是世界一流的科创中心!”杨晶磊说。
“心联通”:人文交融,跨城生活成为湾区日常
漫步在深圳前海街头,高密度布局的摩天大楼,繁体字标识的路牌、公交站牌,十字路口大写的“望左”“望右”,让人不时产生置身香港的错觉。
如今,“生活在大湾区”已成为越来越多人自然而然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港澳居民“北上”就业、置业、养老、就医和消费。
“去年香港居民赴深圳就医已近90万人次,催生了医疗数据跨境流动的迫切需求。”国家(深圳·前海)新型互联网交换中心市场部部长陈一家介绍。
过去,香港患者在深圳完成检查后,需要自行携带纸质报告返港复诊,不仅麻烦,还可能因数据不互通导致重复检查,既耗费时间又增加支出。
为解决这一痛点,前海交换中心在网信部门指导下搭建了“深港数据跨境安全便捷通道”,首个试点连接香港医管局“医健通”系统与港大深圳医院。
“我们在专用安全通道上叠加应用了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实现了病历数据、医疗影像等信息的安全高效传输。”陈一家说,内地医院在前海数据跨境流动综合服务中心辅导下完成合规备案后,通过该通道进行数据跨境传输,既满足内地安全要求,又符合香港个人隐私保护条例标准。
这一创新极具现实意义。香港居民在深圳就医后,相关数据可安全传回香港,既便于后续复诊,又能用于商业保险理赔,有效破解了深港之间的数据孤岛难题。目前该通道已完成技术验证,正等待香港相关条例修订后正式推行。
这意味着,未来深港两地的电子病历、检查报告等医疗数据将实现安全、合规的实时互传,为跨境就医铺设一座“数字桥梁”。
在金融领域,一场静水深流的变革同样在上演。过去,内地企业赴港融资,常需要怀抱厚重的纸质信用报告,穿梭于深港两地进行线下核验。“流程繁、周期长、成本高”,成为许多中小企业跨境融资的拦路虎。
针对这一痛点,前海交换中心打造的“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在金融领域率先破题。平台采用国产自主可控区块链技术,不传输原始征信数据,而是通过比对深港两地分别生成的标准化“数据指纹”,实现企业及个人信用状况的秒级可信验证。
“我们构建的是‘两地监管协同、权威平台运营、官方数据溯源’的治理机制。”陈一家说,随着越来越多机构接入使用,深港跨境数据验证平台将为深港居民跨境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更多便利。
据统计,仅今年通过该平台促成的跨境融资额已超1亿港币,完成了超过2000笔验证。
对于在大湾区创业的港澳青年而言,这种制度创新带来的便利更为直接。
“大湾区各城市对港澳青年的扶持非常贴心。”在南沙创业的南博医疗科技(广州)有限公司CTO吴斐洋说,“这里科研与产业的‘距离’很近,无论是碳捕集技术还是AI医疗项目,都能在同一片区域内完成验证、试点乃至商业化。”
他最欣赏的是大湾区日趋完善的数据互联互通:“现在通过征信互认平台,我们的香港信用记录可以直接用于内地融资,这为我们的技术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在横琴创业10年的澳门青年刘智龙对此同样感受深切。他的企业从手信店起步,已拓展至科技、文创等多个领域,业务不仅遍布广州、深圳,更走向了首尔、曼谷。
他说:“即便在劳动合同、税收制度上遇到过暂时的‘水土不服’,但政府部门总能耐心解释、协助解决。”这种包容的环境让他选择将公司总部留在横琴,同时在大湾区多城布局。
从医疗病历到金融征信,从制度衔接到情感共鸣,粤港澳大湾区正以前所未有的广度与深度编织着一张“心联通”的网络。当资金、数据、人才与梦想在此安全有序地自由流动,一个活力越来越强的大湾区正在崛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