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牛朝阁
固态电池已经到了冲刺阶段。
一面是企业密集公布研究、产能、商业化进程;一面是理论研究出现重大突破。固态电池为何引发技术、产能、商业化三方共振?什么时候能走出实验室量产“上车”?

理论、产能、商业化接连突破
固态电池指采用固态电解质代替传统液态电解质的新型电池技术,这一技术能更好地解决续航里程和短路起火问题,被业内称为动力电池的“最终解决方案”。但长期以来,受限于技术、成本、产能、商业化等多个方面,固态电池未能真正走出实验室。
今年10月底,本就备受关注的固态电池再次站在聚光灯下——在短短半个月内,整车企业、电池企业或发布新款固态电池,或明确量产,或公布商业化应用时间点,叠加科研方的理论突破,技术、产能、商业化“共振”引发广泛关注。
10月18日,与国轩高科合作的奇瑞汽车展出了犀牛S全固态电池模组。这是一款电芯能量密度高达600Wh/kg的电池模组,接近锂电池理论极限,续航里程将提升到1200公里至1300公里。按照计划,奇瑞的这款犀牛S全固态电池将于2027年完成装车验证。
两天后,东风汽车官方发文称,已经成功量产固态电池并构建起供应链,预计于2026年实现装车。
欣旺达也几乎同时发布了“欣·碧霄”,这是一款聚合物固态电池新品。欣旺达表示,作为其第一代全固态电池产品,该电池的能量密度可达400Wh/kg,20Ah的电芯在不到1MPa的超低外加压力下,实现循环寿命1200周,并通过200℃热箱等严苛的安全测试,具有超高的安全性。
生产方面,10月28日,与江铃汽车合作固态电池研发的孚能科技在互动平台介绍,公司固态电池中试线处于稳步建设过程中。
海外方面,丰田碳中和工程开发中心总裁在东京车展期间介绍,公司正按原定时间表推进,预计将在2027年或2028年推出首款搭载固态电池的量产车型。
日产汽车也表示,在下一代纯电动汽车上寄予厚望的全固态电池试制品,已实现了相当于现有电池两倍续航里程的性能,并计划2028年实现规模化量产。
动作迅速的不只日系车企。宝马、奔驰也不断有固态电池的进展传出,有消息称,宝马与 Solid Power合作的硫化物全固态电池i7测试车已在慕尼黑路测;而奔驰与Factorial合作的Solstice电池(450Wh/kg)测试车单次充电续航超过了1000公里。
理论方面也有重大突破。近期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黄学杰团队联合华中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开发出一种阴离子调控技术,解决了全固态金属锂电池中电解质和锂电极之间难以紧密接触的难题,为全固态电池走向实用化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
离 “上车” 还有多远
“固态电池的技术进展比我们的预测要提前一至两年,同样,其商业化进程也会同步提早两年左右。”知名咨询机构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时帅告诉本刊记者。
他说:“固态电池的应用十分广泛,如交通、医疗、航空航天……当技术路线明确时,企业就有了时间焦虑。”
中信建投证券认为,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高性能电池技术,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产业化。随着政策红利释放、市场需求升级和技术持续迭代,全球固态电池产业已从实验室研发进展到商业化落地的关键阶段。
在资本层面,固态电池概念在近半年获得了爆发式的涨幅。数据显示,今年5月30日,固态电池板块指数为1552.99点,到11月4日已飙升至2390.20点,涨幅惊人。
有了资本加持,再加上固态电池进展迅猛,电动车的续航里程真的即将要突破1000公里,赶超燃油车了吗?
“固态电池的能量密度高,甚至可以突破500Wh/kg,远超当前液态锂电池的350Wh/kg。这意味着,在同等体积或重量下,车辆能获得更长的续航里程。续航突破1000公里不是什么问题。”时帅说。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集中爆发的利好消息,也有受访专家仍对固态电池的进展保持谨慎态度,因为固态电池技术还未完全成熟,以及部分头部电池企业目前并没有“大动作”。
在今年7月的半年报业绩会上,宁德时代有关负责人说,目前市场上很多在研发的固态电池产品其实是半固态电池。固态电池的商业化很复杂,要考虑成本和供应链成熟度等因素。其中,供应链成熟需要3年以上周期。
“虽然好消息不断,但目前还没有标志性事件出现,如持续、稳定的订单或是超级工厂,预计真正的大规模量产、应用,要等到2030年之后。”时帅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