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杂志 > 中国经济周刊 > 第2期 中国内需:活起来,热起来,转起来 总第 799 期 2021年1月30日出版
往期回顾: 查看
封面文章

中国内需:活起来,热起来,转起来

当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市场活起来,热起来,转起来,新的图景正在徐徐展开。

这届年轻人就是爱国货

2020年,中国国货迎来高光时刻,在消费市场刮起国潮旋风。

来自下沉市场的内需惊喜

随着一二线城市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针对下沉市场的“小镇争夺战”正在各行各业中打响。

内需蓬勃,小家电迎来大爆发

在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及各类促销活动的推动下,在正在到来的“内需消费”大潮中,中国的家电行业或将迎来“天时地利与人和”的大时代。

汽车成 “稳内需首选行业”

展望2021年,预计中国汽车销量将重新回到正增长的轨道,而中国自主品牌也将在中高端市场逐渐站稳脚跟,不断向上突破。

中国内需全球共享

2020年,中国奢侈品销售额近3500亿元,与往年相比增加了48%。

独家看点

GDP首破100万亿

中国经济迎来重要里程碑。

外媒眼中跨越百万亿的2020中国经济

疫情之下,当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面临着一轮又一轮的封锁和裁员时,在美国和欧洲等待疫苗推广以全面回到正轨时,中国在控制住新冠肺炎疫情后实现经济复苏,成为在2020年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国务院:坚决不允许“一刀切”

“就地过年”是强制性措施吗?有何生活保障?春节期间快递能否正常送货到家?遭遇“甩锅式防疫”怎么办?这些问题备受舆论关注。

留京过年的他们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和那些不回家的人聊了聊,倾听他们的春节规划。

就地过年,如何年味满满

今年的春节将与往年有何不同?就地过年,如何年味满满?近日,国内领先的商业查询平台天眼查发布“年味”大数据,对企业注册趋势、经营范围变化、地域分布等数据进行深度研究,洞察相关行业发展趋势,助你提前感受牛年年味。

义乌这样留人“就地过年”

2020年疫情发生之后,有“世界工厂”之称的义乌因“抢人复工”而登上热搜,这次又因及时周到的“就地过年”政策而备受关注。

专访吴晓灵:资管大时代的挑战与机遇

日前,吴晓灵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等媒体联合采访,介绍资管新规对于资本市场的影响作用,针对加强投资者保护和居民财富保值增值提出建议。

全景报道

郭树清:指责中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极大误解

“这显然是一个极大的误解。”郭树清说,需要澄清五点:第一,中国的民营经济目前占到全部经济的60%。第二,中国的产业政策总体上与市场导向改革保持一致。第三,国有企业总体上从政府得到的是负补贴。第四,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财务完全独立。第五,中国产品竞争力较强并非由于劳工权益受损。

涉案金额12亿,工行、农行、中行卷入

虚构信托产品、总经理实名举报、省分行行长亲侄子“打招呼”……曾轰动湖南的“博沣系”非法集资一案更多细节浮出水面,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在湖南的支行也卷入其中。

外资券商在中国

自2020年4月1日起,证券公司外资股比限制正式取消。此后半年,外资布局中国证券业动作频频。高盛以外,还有多家合资券商的外方股东公开表态,将谋求100%持股。

央行:支付机构垄断市场或被拆分

《条例》出台引发各界关注,如何解读《条例》首次提出反垄断?政策落地是否对银行等金融机构产生影响?

离开华为的荣耀“重回战场”

“过去5个月,荣耀度过了极其艰难但非常有意义的时光。”

农业龙头企业吹响生物育种冲锋号

“夯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支撑,坚决打好种业翻身仗!”

微信10年

冷眼它、嫉妒它、惧怕它;追随它、赞美它、梦想超越它……这也许就是微信10年的故事。

企业公益的一条“完美”进阶之路

坚守之中,亦有创新。用影像发现和记录身边的“最美善行者”,讲述普通人的公益故事,助推公益全民化的完美公益影像节就是其一。

成渝双城经济圈的贡献你想象不到

这在某种程度上意味着,在“十四五”时期,成都要想追赶上苏州,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不小。

枪打“出头房”

2021年,“房住不炒”的定位仍将持续。

观察评论

“就地过年”过个“安全年”

在疫情最易传播的当口,除非必要的特殊情况,回乡过年可能会给家人和乡亲带去意想不到的麻烦。今年能够带给他们的“最佳年货”或许是:就地过年,不给亲人添麻烦。这恐怕也是我们每一个个体能够带给全国人民的幸福和安康。

疫情之下,金融机构如何打破二元金融格局?

总之,在不能贷、不会贷者出局的压力下,中国的二元金融格局应该并且可以逐渐打破、顺利融合。

服务

当沃隆遇上朱婷

销量冠军与奥运冠军的结合,行业巨头与女排巨星的牵手,能擦出怎样的火花?

专栏

服务“双循环”战略,金融业须清除的瘀点、痛点和盲点

须从政府、监管部门及金融业本身认真进行有关问题的排查和归类,从理念上、制度上、技术上、市场上、产品上、服务上多维形成改善问题的手段和办法,明确目标和标准,不断消除金融业服务“双循环”战略的瘀点、痛点和盲点,持续提高金融业的供给能力和服务能力,真正在促进、激励中国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双周资讯

双周要闻(2021.1.16—2021.1.30)

习近平出席世界经济论坛“达沃斯议程”对话会并发表特别致辞 等

图话·2020年央企实现净利润1.4万亿元 同比增长2.1%

2020年央企实现净利润1.4万亿元 同比增长2.1%

双周人物(2021.1.16—2021.1.30)

本期热点人物有李在镕、辛保安、钟睒睒、王健林、王思聪。

双周公司(2021.1.16—2021.1.30)

本期热点公司有恒大、三大运营商、百度等。

围观·#从十万到百万,年薪多少愿意加班#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新媒体平台发布了《如果年薪百万,你愿意加班吗?》的报道,引发网友热议。

微吧·#疫苗的中国速度,守护人类健康#

2021年第1期,《中国经济周刊》推出封面文章《疫苗的中国速度》,报道了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生产、接种的整个过程,网友们高度关注。

媒体速览·拜登上任后,面临十大经济挑战

对拜登来说,新冠肺炎疫情及其造成的经济痛苦意味着,如果他想推动经济发展,必须迅速完成许多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