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沈强:提高补助标准,加快淮河蓄洪区及淮干滩地区居民迁建工作

文章导读: 每年一到汛期,防洪工作都是河流沿岸地区的重中之重。对于地处淮河中流、拥有近87公里流域的淮南市来说,防汛压力格外沉重。

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市委书记沈强:提高补助标准,加快淮河蓄洪区及淮干滩地区居民迁建工作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张燕 吴晓光)两会现场报道

每年一到汛期,防洪工作都是河流沿岸地区的重中之重。对于地处淮河中流、拥有近87公里流域的淮南市来说,防汛压力格外沉重。不仅要做好查险、堵漏、堤坝加固等工作,更重要的是人员的疏散和安置。全国人大代表、淮南市委书记沈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迄今为止,在淮南市内的淮河干流行蓄洪区内,仍然居住着约16万人。每年一到汛期,这16万人都要被迫“举家搬迁”。面对这样的情况,沈强此次在两会上提出建议,希望能够加快行洪区调整和改造,进一步提高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项目补助标准。

淮河自西向东流经豫、皖、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淮河干流现有行蓄洪区21处,其中有3处分布在江苏省,有18处分布在安徽省,其中蓄洪区4处,行洪区14处。据沈强介绍,淮南市全市境内有淮河干流102公里,有寿西湖、董峰湖、上六坊、下六坊、汤渔湖5处行洪区,1处瓦埠湖蓄洪区,是目前整个淮河干流待建行蓄洪区最多的市。而根据安徽省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规划,淮南市共需迁建居民6.2万户、22.5万人。“2003年,国家批复实施了淮干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区退建工程,将石姚段、洛河洼行洪区建成一般防洪保护区。”沈强告诉记者,治理淮河的重点项目涉及面广、工作量大,项目审批周期较长,截至目前,目前,淮南市境内淮干正阳关至峡山口段寿西湖、董峰湖行洪区调整改造项目尚未批复实施,而淮干峡山口至涡河口段汤渔湖行洪区调整改造及上六坊、下六坊行洪区废弃项目还处于项目前期工作阶段,行洪区内尚有4.4万户、16.1万人未安置。

“加快行洪区调整改造和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有利于加快淮河淮南段岸线治理,拓宽淮河行洪通道,对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意义重大。”沈强称,由于居民迁建补助标准低,淮河行蓄洪区和淮干滩区仍居住大量人口,每逢大洪水年份启用行蓄洪区,需转移大量人口、财物,造成地方政府人力财力浪费,被迫转移的群众往往因洪致贫。为此,沈强建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尽快批复实施淮干正峡段寿西湖、董峰湖行洪区调整和改造项目;加快实施淮河淮南段行洪区调整项目前期工作。

不仅如此,居民迁建补助标准过低也是导致迁建进展缓慢的另一个原因。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行蓄洪区居民迁建工作以“政府主导、群众自愿”为原则,迁建费用国家补偿一部分,其余由居民自己承担。目前现行的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项目补助标准是2011年制定的,每户补助为4.62万元。沈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随着房屋和基础设施建设成本逐年升高,现行补助标准已难以满足建设需求,相关县区无法承担搬迁支出,群众自筹经费困难,搬迁积极性不高,实施难度较大。”

“淮河行蓄洪区及淮干滩区居民迁建项目补助标准,必须想办法进一步提高。”沈强对此建议,在行洪区调整改造工程实施时,可否考虑将淮河行洪区需迁建的群众全部纳入工程安置。

此外,沈强还建议将来制定淮河蓄洪区及淮干滩地需迁建群众的补助标准时,可比照河南省黄河滩区居民迁建试点县户均补助11.36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偿。

“补偿资金提高了,群众移民迁建积极性也会随着提高。我们每天都在说要保护河流生态,老百姓还住在河滩里,何谈保护?第一件事就是要把老百姓迁出来,还水于河。”沈强说。

(网络编辑:张芳超)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