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青海清洁能源占比已突破94%,在全国率先实现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双主体”。青海抢抓机遇,利用“绿电”的天然优势,下大力气谋划绿色算力产业布局。
  在吉林科创“黑土地”上,长春正凭借深厚的产业底蕴、强大的创新能力、完善的产业生态和充足的人才储备,在光电信息产业发展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在八里庙村,田长制信息公示牌就树立在田埂边,责任区域、田长姓名、举报电话一目了然。田长如何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
 
   公路、铁路、航空齐头并进,昔日的交通瓶颈,如今化作开放发展的通途,推动新疆资源优势加速转化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澎湃动能,见证着新疆迈向“开放前沿”的壮阔征程。



 
   从1959年在工厂尚未完全建成的情况下克服困难生产出第一辆铁路客车,到成为全球先进的轨道客车装备制造基地之一,中车长客走出了一条“积跬步以至千里,由‘后发’而‘先至’”的创新发展之路。


 
   一双袜子、一枚鸡蛋盘活一个个特色产业。近年来,吉林辽源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促进产业延链增效,持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红色研学、儿童乐园、徒步山道、田园民宿……对于一个小山村而言,这些标签能碰撞出怎样的精彩?7月15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吉林省主题采访活动,走进长春市九台区马鞍山村,揭开这个集诸多标签于一身的美丽乡村的全面振兴密码。


 
   一个区域的发展,经济是纽带,产业是根基。长春拥有中国一汽及众多合资车企,去年汽车产业集群产值达4611亿元。7月16日,“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组在吉林长春市、四平市等地采访,看汽车产业聚链成势如何助推长春现代化都市圈建设。


 
   “药不到樟树不齐”,每天,价值超亿元的中药材、中药饮片和医药产品从樟树发送到全国各地。江西宜春樟树市,这个常住人口不到47万的小县城,凭什么成为唯一被中国中药协会认定为“中国药都”的城市?拥有1800多年中药文化史的“这棵树”,又如何从古代的“药墟”“药市”“药码头”蜕变为现代化的中医药产业集群?


 
   目前,文港有近一半人口从事毛笔及相关产业,形成了一条从上游毛笔材料供应、代加工、刻字等到下游毛笔组装、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全镇有从事毛笔生产营销的企业400余家、作坊2200余家。


 
   从几乎濒临消失,到焕新成为“宝藏村落”,钓源古村是如何“起死回生”?人民日报记者走进江西吉安钓源古村,探究传统村落的破局之道。


 
   行走在联合飞机集团深圳基地,一众色彩缤纷、形态多样的无人机产品扑面而来:这边,小巧精致的多旋翼无人机映入眼帘,集喷洒、播撒、运输、航测于一身,是农业植保的“新宠”;那头,两款比邻而立的载重无人机颇为吸睛,凭借一身“大力气”,已在多场防汛任务中精彩亮相;不远处,一款通体深红的大载重共轴无人机夺眶而入,其优良的环境适应性,可在高海拔地区顺利起降……


 
   在月球盖房子,要从地球上运建材吗?长期留驻月球,饮用水也要地球“发货”、飞船“快递”吗?“不用!”活力中国调研行采访团走进位于安徽合肥的地球深空探测实验室时,记者从科研人员口中听到了令人振奋的消息。未来,这些活动有望从月球就地取材。


 
   走进亿纬锂能公司展厅,仿佛步入了“锂电池世界”:从汽车钥匙到智慧停车,从血糖监测到智能零售,锂电池已变得无处不在,据介绍,每个家庭至少有19个场景用到亿纬锂能生产的锂电池。


 
   打造豪华行政轿车的超级工厂长什么样?7月1日,记者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来到江淮汽车尊界超级工厂,感受“安徽造”汽车的“雄图大略”。


 
   走进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一幅“未来图景”徐徐铺展:这边,形似银环的工业机器人稳稳依附在模拟桥梁主缆上,精准检测缆绳破损风险;那头,状若胶囊的微纳米机器人可“潜入”人体,成为清理血管、靶向放药的医疗“助手”……从技术创新到应用落地,一系列多场景的机器人产品令人眼花缭乱。


 
   在安徽省合肥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一条孕育了数十家量子科技企业的“量子大街”。过去的10多年里,方圆几公里内,一个拥有中电信量子、本源量子、国仪量子等代表性企业的量子产业集群在此崛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领先的量子科技高地。


 
   6月30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团一行走进深空探测实验室(天都实验室),探访中国深空探测领域的“硬科技”。深空探测实验室于2022年在合肥揭牌,由国家航天局、安徽省、中国科大三方共建,是面向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和国家航天强国战略需求,围绕深空探测领域国家重大科技工程和国际大科学计划,开展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研究,实现科学、技术、工程融合发展的新型科技研发机构。


 
   在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活动媒体见面会上,安徽省科技厅副厅长陈龙胜介绍,目前,安徽全省已集聚人工智能规上企业894家、产业链关联企业1.2万家。2024年,安徽招引人工智能落地项目超过1000个,拟投资金额超过400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6.8%和34.6%。


 
   6月30日,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安徽主题采访在合肥启动。本次活动以“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主题。“我省坚持科技创新与开放合作并重、‘双招双引’与产业培育联动、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结合,突出创新引领、融合发展、以强促大,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中心,取得显著成效。”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文峰表示。


 
   近年来,广东在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方面稳步发展,支持广深佛莞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促进区域协作水平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提升和产业链优化完善,支撑全省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质量发展。目前,省内已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和自有品牌价值的行业领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打造出一批主导产业突出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



 
   6月23日下午,活力中国调研行记者走进东莞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基地,几十款多形态机器人正在触达人们日常生活的多个场景,每一款机器人的背后,是一支冉冉升起的创业团队,他们在这里孵化、成长、壮大,汇聚成一股活力奔涌的创新浪潮,也描摹出一幅先进制造的产业图景。



 
   北京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发展壮大高精尖产业,培育形成新一代信息技术、科技服务业、医药健康3个万亿元级产业集群和智能制造等7个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独角兽企业数量,北京均居全国各城市首位。


 
   挥手欢迎,问你吃啥,听说你减肥,做起减脂汉堡餐;你突然说不要西红柿,它立刻停手;你又说想要中间的饮料,它“想了想”,征求你的意见:“中间是雪碧,你在减肥是否换成无糖可乐?”……这样全能又贴心的机器人朋友,想不想拥有?


 
   近年来,人形机器人逐渐走进了大众视野。在前不久举行的全球首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上,来自北京的天工机器人以2小时40分42秒的成绩完成冲线,创造了首个世界纪录。在北京,人形机器人正在走出实验室,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机器人大世界,一起畅想未来的生活吧!


 
  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已从科技成果展示平台逐渐转变为吸引全球公众与专业观众的开放式窗口,在这里,人们可以看见一场“不能错过的未来预演”,感受中国科技正以蓬勃之姿向上生长的力量。


 
    一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深刻变革正在这片土地上酝酿生发,而驱动这一切的超级能量就是新质生产力。它到底是什么?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又有什么关系?


 
   北京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发源地,汇聚了全国超过50%的核心研发单位,拥有最完备的国家级航天设施与高层次技术人才。如今,这里已汇聚起300多家高新航天企业,全国商业航天百强中有46家在京设点,70%以上的民营火箭整箭企业集中于此,构建起覆盖火箭、卫星、测控、应用等环节的产业体系。


 
    在十万级洁净空间的冷光下,自动焊机的“焊针”以毫伏级的精度吞吐着能量,在纤薄的柔性电池片上游走;一旁的自动贴片机则以0.05毫米的微距精度,将电池片轻柔安放到柔性基板上。6月17日,科技日报记者跟随“活力中国调研行”北京市主题采访团,走进北京银河航天方舟实验室,目睹了柔性太阳翼的生产场景。


 
    从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到可重复使用火箭蓄势出征;从高端医疗设备国产化突破,到未来产业生态的系统性构建……近年来,北京以百花齐放之姿,加速竞逐未来产业赛道。


 
   当航天重工邂逅互联网基因,银河航天以每3天一颗星的速度编织太空新基建,让卫星从实验室走向社会民生,在浩瀚宇宙划出一批中国商业航天领先企业的闪耀轨迹。


 
   在行驶的公交车驾驶室内,只见方向盘不时转动,而驾驶位却没有人。这样的公交车您体验过么?这是由“AI司机”开的公交车。记者登上驭势科技自主研发的L4级别的B19无人驾驶巴士,揭开“AI司机”的神秘“面纱”。


 
    2020年全国首个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在北京亦庄启动,目前示范区内基础设施覆盖超过60平方公里,每天有超过800辆自动驾驶车辆在实际道路上运行。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北京亦庄,来看看自动驾驶在城市中的真实应用。


 
   在位于顺义区的理想汽车北京绿色智能制造基地,车间生产制造场景如科幻大片,科技感十足。在这背后,是理想汽车基于全栈自研的“超级大脑”——Li-Mos系统,实现了全链路数字化管控。


 
   在北京亦庄的小米汽车工厂,整车制造已经被浓缩为标准化的76秒,而且这并不是一条总装线,而是一整套。从结构件到整车的完整制造体系,这台9100吨级的一体化压铸机一次就能压出整块的后底板。原来这一结构需要拼接72个零件,现在一次成型。


 
   今年(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中宣部从今天(16日)起将组织中央主要媒体和有关地方媒体开展2025年“活力中国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展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显著成就,活动计划聚焦五大主题,选择相应典型地区进行多批次的调研采访。其中,16日启动的第一批次将陆续深入北京、广东、安徽开展集中调研采访。



编辑:何颖曦
邮箱 :heyingxi@ceweekly.cn

版权声明
本网所有内容,凡注明“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来源:中国经济周刊”、“来源:经济网”及带有中国经济周刊LOGO、水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协议授权的,在下载、转载使用时必须注明“来源: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来源:中国经济周刊”、“来源:经济网”,不得改动标题及文字内容,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