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7期
习近平两会时间
年度期号:2025年-5期
出版日期:2025年3月15日
文章数:38
阅读量:
手机端阅读
手机版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第897期 总38篇
两会金句
习近平总书记两会金句
习近平两会时间
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
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支撑作用 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生动局面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 实现我军建设 “十四五” 规划圆满收官
“社会工作一定要加强”
“始终保持弄潮儿的角色”
“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
“要想在前头,赶在前头”
速览政府工作报告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速览
两会影像
今年全国两会,来自全国各地的代表委员步履坚定,带着人民的期盼与重托,共商国是、共谋发展。
两会热点聚焦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科技创新”是热点话题之一。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企业拥抱科技创新、金融支持科技创新……不少代表委员就此建言献策。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民营经济”再次成为关注焦点。而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也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看点。
春潮涌动,万物竞发。全国两会期间,农业新质生产力被代表委员们热议。
小小的竹铅笔,映射出的是绿色发展的大理念。从生态保护到绿色消费,绿色产业活力不断拉满。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绿色发展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焦点话题,各方共同出谋划策,让青山绿水“变现生金”。
正如企业拆掉“门槛”,多年以来,我国持续破除各类阻碍中外双方经贸往来的“屏障”,为中外企业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投资环境,持续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让发展成果惠及无数中外企业和当地民众。
“老破小”怎么“爆改”、筹资比例怎么定、如何用新工艺打造高品质住房……为了让“好房子”从暖心愿景变成舒心日常,代表委员积极建言献策。
这一全国两会期间的生动场景,正是文化带动城市发展的缩影。当文化发展为产业,便不仅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的重要载体,更是推动经济发展、打开国际市场的有力引擎。
两会观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设定了一个目标:2025年GDP增速5%左右。这是中国连续三年将GDP增长目标定为5%左右。
如何培育出更多“杭州六小龙”?这是开年以来各界热议的话题。
2025年全国两会,补上消费短板,使内需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和稳定锚,成为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
县城是中国的底色。县中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承载着无数农村和县城家庭对子女成才的美好期望。相信很多读者跟记者一样,从县城考学来到城市,进而在城市生活打拼。
代表委员访谈录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围绕“新型工业化”“新质生产力”“绿色低碳转型”“人工智能应用”等热点话题,马永生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分享了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清华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田轩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 随着改革措施落地显效,资本市场正迎来更多的积极变化。
“我也有过被老经验‘看不惯’的科研经历,但正是这份‘看不惯’里,可能藏着许多颠覆性创新。”全国政协委员、中船集团七〇二所所长叶聪在会议间歇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专访时说。
全国人大代表、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中国大模型不能再被“卡脖子”
全国政协委员、奇安信集团董事长齐向东:守护AI创新“草根化”趋势
全国人大代表、衡阳市市长朱健:发挥枢纽作用,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
全国人大代表、TCL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东生:中国企业要以创新破万“卷”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财政厅厅长李峰:把“真金白银”花在老百姓身上
全国政协委员、中信资本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张懿宸:建议餐饮业纳入“两新”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长罗云峰: 新质生产力的“合肥密码”
全国人大代表、五邑大学中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崔岩:AI让各行各业“如虎添翼”
全国人大代表、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年轻人不要内卷也不要内耗
全国人大代表霍启刚:推动文化出海,香港责无旁贷
代表委员好声音
两会好声音:企业家说
周刊在两会
今年的全国两会采访,酣畅淋漓、收获满满。
顶部
  • 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 中央新闻网站
  •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 公众账号获国家网信办红“V”认证
《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有限公司
  • 经济网热线:010-65363416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65363420
  • 经济网邮箱:jjw@ceweekly.cn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邮箱:jjw@ceweekly.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