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宏观 > 宏观 > 正文

西华山钨矿的绿色蝶变——大余县推进西华山钨矿环境综合治理工程

大余县地处我国重要金属成矿带--南岭成矿带东段,盛产黑钨,并以质量好、品位高而著称于世,有着“世界钨都”的美誉,先后有西华山、下垄、漂塘、荡坪等四个中央直属企业,为出口创汇、三年困难时期偿还外债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矿山经百年开采,含重金属的废石和尾砂,淤积堵塞河道、损毁土地、污染影响农田林地,给大余县留下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近年来,大余县正视历史生态问题、主动作为,下决心还清“历史欠账”,根治“生态伤疤”,投入3.4亿元,实施了西华山钨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对矿山生态进行了修复,昔日废弃矿山已变成景点园林,成了网红打卡地。

因地制宜,复绿“疗伤”。西华山经过百年开采,不仅地表大部分被破坏,山体内也是纵横交错的矿洞,根据勘探,矿洞近500公里,大量采空塌陷区和危险的废石堆,形成了大的安全隐患。在项目实施过程,按照“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宜用则用、宜填则填、宜保则保”的原则,对百年开采的废石堆、尾矿库尾砂进行清运,废石堆边坡部分整治、边坡格宾挡墙、边坡平台排水沟、截水沟、边坡绿化、客土回填等进行植被恢复和造林建设。对具有重大安全隐患采空塌陷区和危险采空区进行保护处理。地质安全、植被较好山地进行保护。昔日光秃秃一片的西华山,已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同时全面消除了安全隐患,还一个绿色平安的西华山。

11

▲9-10号堆治理前

22

▲9-10号堆治理后

变废为宝,为矿山治理提供源泉活水。西华山钨矿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总投资约3.4亿元,争取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奖补资金仅8617万元,资金缺口较大。大余县开拓思路,抓住国家大力实施困难村基础设施项目推进精准脱贫,扩内需促发展的机遇,废石堆、尾矿库清运废石尾砂就地集中堆放进行公开拍买,拍买资金弥补项目实施资金缺口。不仅减少了运输废石、尾砂成本,也避免了废石尾砂填埋破坏生态环境,又变废为宝增加收入。

多元投入,从“不毛地”到“花果山”。废石堆清运废石,尾矿库清运尾砂后新增1000多亩可用林地,引进社会资本与政府产业补助,采取回填客土、人工挖穴、加大基肥、边坡种草、购买多年生油茶苗方式种植油茶,确保油茶成活率。一是保护生态环境。通过边坡治理、种草、油茶保水贮,原来寸草不生的裸露山包,每逢暴雨或持续强降雨,地表的土壤不再遭到冲刷,水土不易流失,也避免发生山体滑坡。二是新增生态产品。大余把保护与发展相结合,宜果则果,从“不毛地”到“花果山”。

遗迹开发,融合文化旅游。大余县西华山钨矿作为中国钨的发源地和重要的钨矿生产基地,拥有一个多世纪的开采历史,留下了体系完整、类型丰富的矿业遗迹。矿山是不可复制,大余县结合矿山治理建设矿山公园。一是对独特的矿业遗迹保护和修复;二是兴建世界钨都博物馆、军事教育基地、矿洞探密等。以独特的矿业遗迹为核心,结合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让游客了解西华山钨矿矿床、钨矿体特征,领略钨的探、采、选、冶和加工过程,展现钨金工艺品生产工艺和矿山环境治理成果,使之成为供人们观赏矿业遗迹和自然人文景观,学习科技知识的游览与科考基地,兼具科普教育、观光游览、休闲度假、民俗文化体验等综合功能的旅游目的地,力争建成全国第一家黑钨矿国家级矿山公园。2017年,西华山钨矿分别被工信部、国土资源部评定为全国首批工业遗址、国家级矿山公园。

33

▲矿山公园建设前

44

▲西华山国家矿山公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

大余县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保护修复为契机,以实际行动加快推进矿山生态环境恢复、地质灾害治理和公园建设,实现矿业遗迹保护、安全隐患消除、生态环境恢复、转型旅游开发的“四赢”。曾经的裸露山,如今摇身一变成了山水绿洲、生态景区。

满目疮痍矿山再披新绿。通过推进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项目区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又重现出绿水青山本来面貌。一是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强度已由剧烈降为轻度。二是植被质量大幅提升。项目区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森林的蓄水能力和调节气候能力进一步提升,区域生态系统资源更加丰富。三是矿区土壤理化性状显著改良。原来废弃的废石、尾砂,水肥不保,有机质含量几乎为零。经过客土、增施有机肥等改良表土后,已经有百余种草灌乔植物适应生长,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断链得到逐步修复,又呈现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

绝迹多年生物重现。通过项目实施,提高项目区水源涵养能力,有效减少旱灾、洪灾、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对流域等河流的补给能力明显增强,河流水量保持相对稳定,湿地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大幅度提升。与此同时,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已呈现,野猪、白鹇等国家保护动物已经常出现在了该区域。

废弃矿山成“金山银山”。该项目推进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修缮具有历史价值的原苏联专家楼等原老矿部遗址19栋1万㎡,保留该地块的原始肌理。通过全面保护西华山钨矿历史文化遗迹,还原矿的运输等并且让游客能亲身体会矿工的生活,使游客体验探矿、采矿、选矿和冶矿的整个过程。因地制宜种植油茶、马尾松、格桑花等,并将治理工作与矿山遗迹、科普体验、休闲观光、休闲等文旅项目相结合,昔日光秃秃一片西华山已是绿的世界,花的海洋,废弃矿山转化为活力持久的绿色金山银山。(供稿:大余发改委) 

一审:孙晓萌 二审:周瑞峰 三审:何颖曦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