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如何理解全面深化改革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
2012年12月初,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出京考察,就选择了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得风气之先的广东。他专程来到深圳莲花山公园,向伫立在山顶的邓小平铜像敬献花篮。俯瞰特区的繁荣景象,习近平总书记感慨地说,我们来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也正是在这次考察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宣示:“我们的改革开放是有方向、有立场、有原则的。”这一振聋发聩的重大论断,为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提供了基本遵循。
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早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明确指出,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没有社会主义这个前提,改革开放就会走向资本主义。40多年来,我国的改革历程也经历过曲折,但由于方向正确、驾驭得当,有了问题能及时纠正,才能够始终沿着正确道路不断前进。今天,全面深化改革面临深刻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各种思想观念和利益诉求相互激荡。要从纷繁复杂的事物表象中把准改革脉搏,在众说纷纭中开好改革药方,必须坚持正确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的方向就是不断推动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而不是对社会主义制度改弦易张。我们要始终坚持把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党和国家的生命线,始终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全面深化改革要始终站稳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我们党实行和推进改革开放,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如果不能给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不能创造更加公平的社会环境,改革就失去意义,也不可能持续。要站在人民立场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做到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个人所得税减免,养老制度并轨,收入稳定增长,社保待遇逐步提高……近年来一系列惠民利民的改革措施落地开花,老百姓收获满满的幸福感。还要看到,改革开放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改革开放中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改革开放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越繁重,我们越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善于从人民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完善政策主张,不断为深化改革开放夯实群众基础。
习言习语
无论改什么、改到哪一步,坚持党对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不能变,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不能变,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改革价值取向不能变。
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启示我们,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是保证全面深化改革乘风破浪、奋勇向前的指南针、定盘星和压舱石。正是因为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我们才能实现伟大历史转折、开启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才能成功应对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克服无数艰难险阻。改革开放每一步都不是轻而易举的,未来必定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问题,甚至会遇到难以想象的惊涛骇浪,必须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不断提高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和定力,为把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提供根本保证。
改革要坚持什么方向,坚定什么立场,坚守什么原则,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一段时期以来,一些敌对势力和别有用心的人在那里摇旗呐喊、制造舆论、混淆视听,把改革定义为往西方政治制度的方向改,否则就是不改革。他们是“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能为了迎合某些人的“掌声”,把西方的理论、观点生搬硬套在自己身上。要洞若观火,保持政治坚定性,明确政治定位,有主张、有定力。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动摇,坚持党的领导不动摇。
世界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实行改革开放死路一条,搞否定社会主义方向的“改革开放”也是死路一条。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始终坚持方向不变、立场不移、原则不改,从我国国情出发,有领导有步骤推进改革,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推动党和人民事业更好发展,确保改革开放这艘航船沿着正确航向破浪前行。
32.为什么说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
2013年9月,中国第一个自由贸易试验区——上海自贸试验区挂牌,随后,广东、天津、福建、辽宁、海南、山东等自贸试验区相继设立。目前自贸试验区已遍布祖国的东西南北中,充分发挥了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我国自贸试验区从无到有、由点到面,生动体现了全面深化改革既要摸着石头过河,又要加强顶层设计。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相结合,不失时机、蹄疾步稳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提高改革综合效能。
摸着石头过河,是邓小平同志对中国改革开放方法和策略的一个形象比喻。实践中,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就采取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行试点,鼓励大胆探索,取得经验、看得很准了再推开。我国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程证明,摸着石头过河是富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国情的改革方法。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们的老祖宗没有讲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只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反复过程,从实践中获得真知。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这种渐进式改革,避免了因情况不明、举措不当而引起的社会动荡,为稳步推进改革、顺利实现目标提供了保证。反观有些国家搞所谓“休克疗法”,结果引起了剧烈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教训是很深刻的。
有人认为,当前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水深了,石头没法摸或者摸不着了,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已经过时了。果真如此吗?习近平总书记有针对性地指出,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摸规律,符合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过程,符合事物从量变到质变的辩证法。不能说改革开放初期要摸着石头过河,现在再摸着石头过河就不能提了。“治大国若烹小鲜。”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无法弥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面广,重大改革举措可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必须慎之又慎,不能随便“翻烧饼”。同时,又不能因此就什么都不动、什么也不改,那样就是僵化、封闭、保守。要善于发挥改革试点的侦察兵和先遣队作用,尊重实践、尊重创造,既勇于开拓,又扎实稳妥,积小胜为大胜。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正如人们盖房子,总要先有个施工图,摆布好四梁八柱,明确好门窗位置,然后才进行施工。全面深化改革不仅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也必须有一个施工图,需要进行顶层设计。所谓顶层设计,就是要对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等作出统筹设计,加强对各项改革关联性的研判,努力做到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和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全面深化改革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既涉及生产力又涉及生产关系,既涉及经济基础又涉及上层建筑,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涉及许多重大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为此,必须更加注重顶层设计、整体谋划。只有加强顶层设计,把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方面改革有机衔接起来,把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有机衔接起来,整体推进,重点突破,才能防止畸重畸轻、单兵突进、顾此失彼,才能保证各项改革的相互促进、良性互动,形成推进改革的强大合力。
加强顶层设计和摸着石头过河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要在加强顶层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加强顶层设计要在推进局部的阶段性改革开放的基础上来谋划。”早在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就坚持把经过实践检验的有效“试验”制度化,再用新制度去推进改革开放。比如,1980年,在小岗村村民签订“大包干”契约一年多后,党中央总结多地创新经验,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肯定“大包干”做法,并向各地推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摸着石头过河和顶层设计相结合,鼓励探索、注重创新,不断把改革推向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一方面高度重视顶层设计,提高改革决策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协调性;另一方面继续鼓励大胆试验、大胆突破,注重试点先行、以点带面,推动顶层设计和先行探索的良性互动、有机结合,不断把改革开放引向深入。党中央专门成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机构,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擘画改革总体方案,部署改革试验探索,强力推动改革落实。今天,改革顶层设计方面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大盘子,同时在很多重要领域推出一批重大改革试点,形成一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使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获得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必须坚持正确的方法论,在不断实践探索中推进。在这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时代,我们要继续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加强顶层设计和战略指导,积极稳妥进行改革试点,协调推进各领域各环节改革,努力把改革开放推向前进。
域外声音
在短时间内,中国能够跻身世界第二经济强国的位置,是无可比拟的进程。邓小平先生说过的“摸着石头过河”方法,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其他地方都可以利用。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按自己的速度、自身的条件摸索前进,而不是一下子就去找远处的石头,这样才有能力一步步地安全到岸。
——法国前总统奥朗德
过去多年中国不断加强与海外特别是亚非拉国家的联系,建立合作的基础,这就像一个不断往河里投进石头的过程,这样就能够过河前行并摸索新的路子,新丝绸之路也得以畅通。
——世界著名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
来源: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