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地图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银昕)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落幕之际,“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地图发布暨学术研讨会于5月16日在北京国际关系学院举行。研讨会发布了2017年《“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地图》,该地图由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李伟主编,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南方都市报社和中安特卫联合出品。
据悉,专门服务于“一带一路”倡议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地图》自2015年开始每年发布,是国内最早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专著。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地图》与对应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一书结合,系统、全面、综合的全过程解析评估境外公共安全风险状况、可能性和趋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评估》一书由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李伟主编,丝路规划研究中心、南方都市报社和中安特卫联合出品。
该书就"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国别安全风险展开评估,运用大量研究资料与安全大数据,阐明安全风险产生的原因、潜在的风险源以及风险变化趋势。主要包括:北亚1国、中亚5国、南亚8国、东南亚11国、西亚北非16国、独联体 7国、中东欧16国。
作为国内最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分析和预警专著,三年多来,该成果转化已作为相关政策研究和决策参考依据,成为深受“走出去”中国企业机构重视的安全评估和风险解决方案。据介绍,走出去的大企业如今几乎“人手一份”该地图。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地图》将风险地图与风险数据库、电子地图、对应的风险分级及风险趋势结合起来,形成直观图示。同时,依托风险情报信息采集系统和风险信息管理系统的支持,境外公共安全风险地图可广泛地应用于风险评估、风险监控、风险报告和境外项目与人员的安全风险管理。同时,报告对各国主要领导人执政方略和主要政党以及与中国的外交关系加以介绍,对我国“一带一路”政策具有很好参考性。
中国现代关系研究院院长特别助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安全风险评估》起草人李伟介绍,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国外就有研究机构、智库组织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理研究中,但是,多以实验性和研究性为目的。本世纪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绘制和发布风险地图成为国际上通行的安全风险评估和分析、预警方式,世界各主要工业国家均定期发布自己的风险地图。
我国自己研发的“境外公共安全风险地图”,是一种依托风险信息数据库,采用先进的风险分析模型、创新四级10色风险分级模式、将风险性息与地理信息联动、以图形技术表示风险信息的数字化地图及其纸质印刷品。风险地图优势在于直观展现风险状况和趋势,是重要的风险研究、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工具。“相比现有很多评估体系,该报告权威之处体现在,它依托编委会数年以来,对不同地区的研究,并充分考虑定性、定量、赋值、模板要素以及威胁源的分析。”李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