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杂志 > 中国经济周刊 > 第22期 我和我的乡亲们 总第 795 期 2020年11月30日出版
往期回顾: 查看
开篇

中国扶贫:人类史上空前壮举

面对这些难啃的硬骨头,依靠精准扶贫,中国人民打赢了脱贫攻坚战。

政府篇

22个省份的责任书

全国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人向中央签署了脱贫攻坚责任书,并逐级立下军令状,层层落实脱贫攻坚责任,实行最严格的考核督查问责。

一位挂职副县长的扶贫日记

赫章,隶属贵州省毕节市,地处乌蒙山腹地,是我国拉开扶贫开发序幕的起点毕节试验区的发祥地,也是今年国务院挂牌督战的最后一批52个国家级深度贫困县之一。赫章能否如期脱贫,具有标志性意义。

“网红县长”带火了安化黑茶

疫情之下,陈灿平利用抖音平台直播带货,推广安化黑茶,他将高校学人、地方官员、带货达人3种身份融为一体,开辟了一条信息化扶贫助农的新路径,赢得了安化干部群众的普遍赞誉。

为了推广乡亲们的土鸡,“豁出去了”

季赟之所以那么卖力地推广茶花土鸡,是因为背后关系着308户1046名贫困人口的脱贫。

爬最高的山,啃最硬的骨头

2020年的秋天,四川省凉山州喜德鲁基乡乡长翁古阿合终于等到了这份完整的名单——中坝村贫困户脱贫成果表,也是凉山州最大的整村脱贫名单。

“岳普湖的土豆熟了”

通过3年的创新实践,祝贺香带领艾吾再力库木村完成了从一盘散沙到凝心聚力、从脏乱差到美丽村、从落后村到先进村的蜕变。

扶贫扶出了“成就感”

勤劳又感恩的易海军,让任朝晖等人扶贫扶出了“成就感”。

我是“农民夜校”的陈校长

云隘村无论是基础设施、产业,还是村容村貌、村民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全体村民的共同拼搏下,书写了一幅新时代乡村的美丽画卷。建档立卡贫困户汪自友拿到专业合作社的分红时由衷地说道:“这是我生平的第一次分红,我们云隘村有盼头了。”

把贫困户当家人,用真心干好扶贫这件事

作为大郭村第一书记,于志刚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访贫因,挖穷根。

脱贫、“脱单”两手抓

与贫困相伴的,还有“娶妻难”。对于蓝山县老婆源村第一支部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易积强来说,扶贫的两大项任务是帮助乡亲们脱贫和让这里的男青年们娶妻。

康保县来了个北京好“兄弟”

2020年2月,康保顺利完成脱贫摘帽任务,终结了百年贫困的历史。

企业篇

万企帮万村

脱贫攻坚战打响之后,各类企业广泛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

黔东南下了一场“吉时雨”

从普通茶农到茶叶公司副总经理,李通平不光是身份的改变,更是让当地百姓对产业扶贫赋能茶叶生意有了新的认知。

藜麦熟了,石化收了,老乡乐了

藜麦原产于南美安第斯山脉,兴盛于古印加文明,被称为“粮食之母”。据中国农科院专家考证,除安第斯山脉之外,甘肃中西部是国内最适宜种植藜麦的区域。

让龙布的夜空和日出释放价值

大崇村,千百年来默默无闻的大瑶山深处的贫困村,一夜之间成了“网红村”。但这只是开始,希望通过我们的继续努力,大崇村能创造更多奇迹。

夏华和她的深山绣娘们:创造10亿产值,惊艳欧洲T台

这些年,夏华一半时间在大山,一半时间在都市,但都离不开“绣”。她说,她和她的绣娘们已经分不出谁是谁。

隆安脱贫有我的印记

在隆安县的脱贫攻坚战役中,教育扶贫被放在最突出位置,通过教育精准扶贫,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通道,助力贫困地区从源头上拔掉“穷根”。

让大学生回乡,成扶贫主力军

回到家乡、建设家乡,还有可能得到大公司就业的机会,这一“脱贫攻坚”过程中特有的举措,对年轻人回乡的激励作用不可小觑。

太行山来了阿里特派员

山西老汉范天顺脱贫了。他种了两亩朝天椒,按每亩保守产量5000斤,每斤价格1.5元计算,他每年可以收入1.5万元。

秦巴大山里的工行扶贫人

娄可伟挂职扶贫的南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地处秦巴山区深处,曾因江水难涉而名“难江”。由于大山阻隔、信息闭塞、灾害频发,全县整体贫困,深度贫困。

用最麻的花椒,过最幸福的日子

金秋十月,在河南省宜阳县樊村镇沙坡村的一块花椒地里,中国诚通派驻沙坡村第一书记吴五华,正在和椒农交流花椒采摘后期管理技术。

让工业化理念融入乡村脱贫致富

八年来,金川集团累计投入脱贫攻坚对口帮扶资金2.3亿元,各类产业扶贫项目惠及8700多户3.48万余人,33个村全部退出贫困序列,整村预脱贫率达到100%,807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脱贫。

社会组织和个人篇

不走的工作队

创业致富带头人是带动贫困人口增收的“不走的工作队”。很多贫困村的创业致富带头人,原本也是贫困户,但他们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借助党和政府的政策及扶持,为全村人闯出了一条脱贫路。

香橙妈妈大学,让她们成为乡村里最美的一道光

“香橙妈妈大学”在雷山实施后,随着直播卖货在这些“香橙妈妈”中的推动,妇女们不仅汉语好了,而且观念也彻底变了样儿,同时,这些妇女又带动了一个个家庭发生着变化。

呼伦贝尔草原上的“太阳姑娘”

乌仁是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阿贵图嘎查的一位普通牧民,也是“太阳姑娘”品牌的创始人。

把直播间“搬”到一个个贫困县

作为阿里巴巴“助农大使”和淘宝“带货女王”,薇娅把直播间“搬”到一个个贫困县。近两年,她做了近百场扶贫助农直播,累计引导农产品成交销售额达5.6亿元。

靠一把油纸伞,他给别人发出180万工资

不光是李忠国一家告别了贫困,小纸伞展现出的市场空间,让扶贫干部们看到了扩大生产、建立扶贫工厂,帮助更多贫困户的机会。

办童装厂的留守小夫妻被写进了安徽黄梅戏

扶贫重在扶智。在这9年间,取材于现实、揭示扶贫脱贫内涵的黄梅戏作品不断诞生,在民众心中起到了难以替代的作用,《卧牛村的女人》便是其中一部。

乡亲们开心的时候我最开心

“我最大的梦想就是帮助乡亲们过上勤劳致富的日子。”王晓飞不好意思地笑着说。

烤烟房里走出的“诺邓一腿”

“诺邓一腿”还算刚刚起步,未来的路很长,而徐琨斌时时刻刻都会感到的资金饥渴一定还会继续,他盼着有一天,哪位山外的投资人能够关注到“诺邓一腿”,愿意和他一起让大山里的“中国云腿”走向世界,让那些贫困了几代的乡亲们也能“因我而傲”。

虽然失去双手,但我能掌起一盏灯,为脱贫攻坚照亮一段路程

今年10月17日,因为在脱贫攻坚领域的贡献,付凡平获得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从日子过得紧巴巴,到成立电商工作室

我是江西省安远县欣山镇高排村38岁的贫困户唐秋香,虽然身患残疾,但是我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和追求,而是无惧无畏,敢想敢做,短短的几年时间,我已经从电商创业的“门外汉”变成了“追梦人”,同时带领一帮残疾人朋友共同致富奔小康。

90后许风岸:我帮乡亲们创收,乡亲们助我成长

“参与扶贫工作的年限虽然不长,但我与乡亲们结下的感情很深,第一次进村路之难走至今记忆犹新。”许风岸说道,“都说脱贫攻坚要激发内生动力,其实企业参与扶贫一样要有内生动力。乡亲们有钱挣,消费者能买到好产品,企业赢得了信誉,这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也是我们从参与扶贫工作中获得的长足成长。”

中国扶贫成绩单

中国扶贫成绩单

中国扶贫成绩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