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高端珠宝品牌扎堆掘金中国市场
经济网讯 (记者 何方竹) 欧洲是全球高端珠宝品牌最为集中的区域,但由于几百年来一直延续着“小而美”的行业传统,所以并没有积极尝试进入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市场。然而,随着中国珠宝市场的日渐成熟,对欧洲高端品牌的需求也慢慢开始形成。11月23日,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采访了数家知名欧洲珠宝企业代表,从欧洲品牌的市场试探中,我们已经感受到了他们的野心。
来自比利时的Casa Gi珠宝是一家有30多年历史的家族企业,从今年开始,Casa Gi开始尝试在中国大陆运营品牌,并在深圳开了第一家精品店。“目前深圳旗舰店的业绩还不算出色,我们也正在调整经营策略,但是我们对未来非常有信心。”Casa Gi公司CEO Stefen Leemans先生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
“近年中国消费者的收入和品位都有较大提高,他们不仅关注国际大牌,也开始关注个性、小众的品牌,这对于Casa Gi这样专注于设计和个性化的高端而小众的珠宝品牌而言是一个机遇。”Stefen Leemans说。
但是,中国市场虽然诱人而充满无限可能,但也并非遍地黄金,特别是受累于国际金价的下跌和国内消费市场的不景气,中国大多数钻石珠宝企业去年的销售增长均不乐观。
中国爱迪尔珠宝董事长苏日明先生11月23日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采访时就用“寒冬”比喻目前中国的钻石珠宝市场。据苏日明介绍,爱迪尔珠宝的销售增长幅度在业内一直居于前列,如果业内平均增长水平在10%,爱迪尔的增长或可达20%~30%。但是今年,中国不少钻石珠宝企业面临亏损的可能,爱迪尔珠宝则有望实现10%的增长。
“中国珠宝行业处于它的寒冬季节,但这是暖春之前的寒冬,是黎明之前的黑暗。”苏日明说。
比利时欧洲质标同盟的CEO从国际钻石市场的供需角度印证苏日明的观点。他告诉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珠宝行业跟采矿业密切相关,开矿至少要20年,目前没有大量新矿,而中印等新市场有能力购买钻石的家庭在增加,他认为长期来看,钻石珠宝行业会回暖。
当然,在中国本土珠宝企业都感到“寒意”的市场上,欧洲珠宝企业恐怕难以“一枝独秀”,毕竟中国本土的珠宝企业更了解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在渠道布局和市场扩展上经营多年;而诸多早已进驻中国的国际大牌、国际奢侈品牌也已经将品牌形象高高竖立。欧洲高端、小众的珠宝品牌如何才能在中国市场站稳脚跟?被问及会否在设计上采取一些本土化的举措时,Stefen表示,也有考虑和中国设计师合作,在设计中加入中国元素,材质上会考虑翡翠,以迎合中国消费者。
而来自比利时的Van den Bosch & Van Ranst(梵宝琅仕,简称VDB&VR)的CEO Marnix Jenssens则表示公司有欧洲珠宝设计制作最先进的技术和精湛的工艺,在制作珠宝时不需要很多模具,能够实现个性化定制,并且能够保证品质的始终如一。 他们自信中国的年轻人会喜欢自己的珠宝。
法国MATY珠宝集团是法国现存历史最悠久的独立家族珠宝企业和最大的珠宝生产和零售集团,在法国拥有34家店铺,分布在法国各大城市繁华地带;超过250万的客户,遍布高中低各个消费阶层。
法国MATY珠宝集团总裁Laruent Maucort先生在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了对互联网销售珠宝模式的极大兴趣和信心。
“网上卖珠宝,要求消费者对你有信心。因为消费者看不到你,而珠宝又是很贵重的商品。因此如何继承传统,赢得消费者的信任非常重要。”Laruent说,“MATY一直以来十分看重客户关系的维护,物流和送货都保证快捷和安全。MATY坚持自己的工艺和品质,成立自己的宝石学部门,对宝石加强质量控制。”谈到MATY下一阶段的发展,Laruent表示希望一方面加强店铺网络的整合,一方面增加店铺数量,在2016年增加到50家店铺。
MATY从20世纪50年代便开始邮购服务,1999年开始网售,目前25%的业务来自网上销售。Laruent表示MATY已经积累了大量远程销售的经验。中国互联网市场广大,会考虑进驻中国市场。但是现在还没有明确的计划是和中国的互联网商合作还是独家经营。
但是,这些来自欧洲的高端珠宝品牌由于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和行业积淀,确实有非常多优势,无论它们的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如何,必定会丰富国人的美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