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区域 > 黑龙江 > 正文

寒地黑土 稻米之乡 八五六农场创建“黑龙江省寒地水稻文化之乡”工作纪实

日前,黑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下发文件,授予八五六农场“黑龙江省寒地水稻文化之乡”称号。这是这个农场依托牡丹江分公司“中国北大荒文化之都”创建工作,将产业与文化相融合,积极开展“寒地水稻文化之乡”建设,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成果。

高度重视,夯实“寒地水稻文化之乡”创建基础

1

八五六农场位于虎林市境内,南依兴凯湖,东南隔松阿察河与俄罗斯相邻,地处国家大型灌区——兴凯湖百万亩灌区腹地。这里资源丰富,环境良好,土地总面积168万亩,总播种面积115万亩,其中,水稻97万亩。农场下设7个管理区30个作业站,实有人口3万余人。是垦区首个提出“以稻治涝”发展思路的农场,是首批推广种植寒地水稻的地方,是北大荒寒地水稻之父徐一戎的实验示范基地。

八五六农场制定印发《推进“中国北大荒文化之都”建设实施方案》,成立了以分公司总经理为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做到了“机构落实、人员落实、经费落实”。提高站位。由过去文化部门抓文化转变为农场党委抓文化,实现文化建设的高位、强势推进;融合发展。由过去文化工作的独立性转变为将文化建设作为经济、政治、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思路,实现文化强场;优势整合。由过去文化部门孤军作战转变为各部门协调联动,实现合力推进和资源的全方位整合;互补互益。由过去的就文化抓文化转变为文化事业和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实现文化大繁荣促进产业大发展,做到了“四个转变,四个实现”。

多措并举,巩固“寒地水稻文化之乡”建设成果

2004年,世界粮农组织开展了“世界稻米年”活动,八五六农场以此为契机,将企业文化与主导产业结合,提炼出以勤劳团结、奋勇超越、创新突破、无私奉献为内涵的稻米文化,独具匠心地建设了高达15.8米的汉白玉——“稻米就是生命”主题图腾柱,建造了占地26.2万平方米的稻米文化广场。在广场上建造了徐一戎老先生的雕像。建设了水稻生长周期小雕塑、水稻分布地球仪、丰收鼎、稻米种植影壁、农场水稻发展史书简等标志性作品,丰富了广场的内涵。

为巩固建设成果,促进稻米文化发展,农场加大了对文化设施建设维护的投入力度,投资20万元对稻米文化广场地面、建筑、环湖栈道等设施进行维修;本着共建共享原则由私营企业赞助在稻香湖环湖栈道安装了核心价值观、垦区发展史、传统文化、国学经典、廉政等文化图版300余块,营造了爱国爱家,争做文明居民的氛围。投资65.8万元,改建170平方米场史馆,铭记农场发展历程。

彰显特色,形成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

产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是创建寒地水稻文化之乡的基础。农场立足于彰显特点,创出特色,在完成基础工作的同时,将旅游文化、农耕文化、生态文化、网络文化与水稻产业融合,形成了互益互补的发展态势。

以现代化大农业推动旅游文化。农场深入实施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工程和融入国家粮食安全产业带建设工程。以50万亩常规水稻高产种植示范区、50万亩优质稻米种植示范区、现代农机装备中心、观光农业展示中心、万亩大地号稻田画构建现代化大农业旅游体系。年接待各地游客约2.2万人次,旅游创收约275万元。2021年,八五六农场现代大农业还成功入选了文化和旅游部、中央宣传部、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发布的“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路线”。

以观光农业弘扬传统文化。农场在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建设农耕园,精心种植了五谷杂粮、日常蔬菜、地产瓜果等作物。以亲子菜园、特色观赏、垦荒农机展示等主题项目,让游客在游览中体验了传统耕作乐趣。

以绿色农业彰显生态文化。农场充分发挥绿色生态资源优势,依托松阿察河界河和兴凯湖丰富、纯净的水资源,按照“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原则,打造了集观光、耕作为一体的万亩蟹园。通过蟹稻共作、河蟹散养的方式,建立河蟹“人放天养”基地2万亩,蟹稻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并签订了优质蟹稻米订单,预计实现职工增收500万元。管理区作业站还根据实际,建设了鸭稻、泥鳅稻、虾稻等生态种养示范基地,均取得了可观的收益。

以智慧农业丰富农耕文化。农场申请国投资金2600余万元,开展“智慧农业物联网”项目建设,建立了稻米产品质量追溯平台。平台可实时监测水稻生产环境,全程记录水稻种植、加工、仓储、物流信息等数据,并最终生成稻米产品专用质量追溯和生态环境追溯两个二维码。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就可以了解所购买的大米从土地到餐桌的全部生产信息,了解大米产地八五六的原生态自然环境和优美生产生活环境。

营造氛围,提高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八五六农场每年制定下发宣传工作方案,创新宣传方式,充分利用场内宣传栏、擎天柱、条幅、标语等各种方式、渠道,大力宣传创建的意义和内容。通过在农场电视台开辟专栏、在微信公众平台设置“寒地水稻文化之乡”主推界面、发动基层报道员深度报道等方式有效提高了农场职工群众对创建工作的知晓度和参与度。

农场还积极邀请各级新闻媒体,组织新闻媒体优秀人才对农场进行重点宣传。曾接待中央电视台《航拍中国》大型专题片摄制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全国广电媒体走鸡西参观团等50余家媒体采访。

邀请了人民日报客户端三农频道《大国农情·超乎你的想象》制作组来到农场就寒地葡萄、寒地蟹、生态农业等进行实地专访。中央电视总台科教频道《味道》栏目组来农场探访,并拍摄了八五六寒地稻田鱼—鱼坯子、稻田泥鳅—酱焖泥鳅、稻田河蟹—蟹黄炒饭等,采访录制收获、捕捞、加工的全过程,再现了八五六寒地稻米,生态种养的产品如何走上餐桌的美食文化特色,并在国庆期间黄金时段的央视1套、10套播出,收到社会强烈反响。

今年5月20日,省委宣传部带领的人民网、黑龙江日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组成的“红色印记-讲述龙江百年党史故事”主题调研采访团,来场采访了20年如一日开展寒地水稻科研与推广工作的鸡西市党员好榜样柴楠。当天,还有抖音黑龙江、新浪黑龙江、中国新闻社黑龙江分社、黑龙江日报、搜狐网等媒体也应邀来到农场进行了采访。通过媒体的关注,扩大了农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农场“寒地水稻文化之乡”的创建进行了全方位的形象展示。

开展活动,以文化助推农场经济社会发展

2

为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使文化资源潜力转化为文化产业实力,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农场精心谋划,去年开展“铸军垦魂展大荒情”“礼赞新中国 奋进新时代”“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等文体活动20余项。推进“红色电商带货”专项活动,创建了“黑龙江省八五六农场电商直播间”,举办电商直播大赛活动,农场“界湖”品牌大米在直播中受到广泛关注。在第三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时,农场还组织基层作业站党支部书记、党员代表、农场电商主播、种植户开展了“界湖味道”电商直播活动,现场介绍“界湖”系列大米、寒地蟹、纯天然蜂蜜等优质产品,让五湖四海的网友通过直播,真正了解到八五六。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农场以庆祝建党100周年“百年荣光守初心·爱党奉献践使命”主题系列活动为载体,举办了“辉煌100年--党在我心中”广场健身舞展演,开展了“唱响红色歌曲·传承红色基因”庆祝建党100周年红歌比赛、“礼赞百年征程  传承红色精神”庆祝建党100周年诵读比赛、红歌快闪、“送文化、下基层”诗词书画展诗歌朗诵等“六个一百”文化体育活动。

创建“寒地水稻文化之乡”是产业文化发展赋予的责任;是倡导绿色生态、时代发展赋予的使命。回望66年的发展历程,八五六所取得的成就,是几代北大荒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的结果,站在历史和发展的视角与中国几千年农耕文化、稻米文化相比,我们清醒地看到八五六所拥有的这片寒地黑土地,也不过仅仅是开发66年的处女地,我们没有资格满足现状,没有理由停止前进的脚步,我们应该为拥有世界仅存的寒地黑土资源感到庆幸,我们为开发、利用、保护这片神奇的寒地黑土感到骄傲,我们更为北大荒人的奋斗精神感到自豪。在持续的创建活动中,“寒地水稻文化之乡”必将作为一张鲜活的“文化名片”,成为八五六农场发展史中的骄傲。(刘啸飞  黄永兴)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