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来,万山区人大常委会聚焦调研浮在面上“走马观花”、制定下发审议意见“落不了地”“办差办好一个样”难题,组织实施“精准调研、精准审议、精准评价”小手术,下大气力治疗审议意见办理老大难顽疾,打通人大联民心、代言抒民忧、作为解民困的生命通道,不断增强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精准调研,针对性把脉“量温”。一是精心选好监督议题。围绕区委年度重大决策部署和区政府承诺的民生10件实事,结合人大工作调研、代表建议、群众反映突出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派出社情民意小分队入户访谈、社区发放调查问卷、召开“两代表一委员”座谈会等形式,聆听呼声,感受冷暖,实施“广撒网+精梳理+集体定”方法,确保监督议题收拢“接地气”,议题选定“集众愿”,议题办理“惠民生”。今年来,共开展视察调研40余次,特别是《关于开展全区酒产业发展调研情况的报告》为区委区政府发展壮大酒产业提供了决策参考,得到了区委主要领导的肯定性批示。二是建立全过程责任链。针对每项调研工作,坚持高位推动和灵活调度,构建区人大常委会“一把手”领衔抓、调研组组长具体抓、专门委员会委员人人抓的三级责任工作格局。实行“科学组建调研组+精心拟定调研方案+认真撰写调研报告”一条龙机制,督促调研组制定一份任务图,明晰一张时间表,签订一纸责任状,将压力层层传导到组内每名成员,突出全过程责任落实和全链条追究作用。三是探索创新调研方式。注重调研过程点线、点面双结合,除了有针对性地采取蹲点调查、明察暗访、征求意见等方式,在区直各部门、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实地调研获取一手资料,还积极向上走访省、市具体指导部门及区外兄弟区县,调研了解情况,学习先进经验,做好定性与定量分析。利用全区大数据产业园资源库,依托互联网高新企业智慧服务,对调研所得数据比对分析,不遮掩、不护短,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为调研报告的起草和审议意见的办理提供参考。
精准审议,多形式共商“处方”。一是提前分发调研组成员集体讨论研究。在调研结束2周内,区人大常委会调研组要在梳理归纳各方面基础材料之上,撰写形成初步的工作调研报告,并提前3日分发至组员手中。在调研组和有关专门委员会联席会上反复讨论、充分论证,广泛征求区政府相关职能部门、涉及乡镇(街道)、列席代表等意见建议,确保报告所点的问题、提出的整改建议具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二是提前下发各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征求意见。将工作调研报告提前10日下发至各乡镇(街道)人大代表联络站,确定由各乡镇(街道)人大主席(主任)为召集人,组织乡镇一级党建、人大、综治、民政、林业、水务等部门召开的站务会,并结合实际邀请一定数量的人大代表和群众参会,通过会商、会议、会评制度,形成统一回复的修改意见建议。三是提前印发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组成人员进行初审。将修改完善的调研报告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会议召开3日前送呈主任会议成员,区人大常委会举行会议7日前送达常委会组成人员,落实提前送审、提前阅知、提前审议机制,不断提高主任会议、常委会会议审议调研报告的质量。调研组或有关专门委员会将各方面讨论和审议过程中提出的意见建议,充分吸纳,去粗取精,形成调研报告的审议意见。目前为止,下发审议意见76条,办结63条,完成率82.9%,提升了审议意见的办理质效。
精准评价,常态化探头“诊疗”。一是运行全流程督办模式。修订完善《铜仁市万山区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和审议意见督办办法》《铜仁市万山区人大常委会与“一府一委两院”联席会议制度》,督促“一府一委两院”建立起5项审议意见办理落实“闭环管理”制度。将审议意见办理提升至全区督查督办高度,运行联合督办组按年度进行全覆盖督办、主任会议成员按季度进行重点领域督办、调研组或有关专门委员会按月份进行个别意见督办模式,综合运用交叉督、发提示、“回头看”多种方式,持续压实部门办理责任,推动节点监督变为过程监督。目前,开展督办活动32次,召开座谈会、汇报会15次,下发工作提示、通知7次,实地催办审议意见26件次。二是实行量化打分评价机制。坚持用数据和事实说话,创新“好中差”三档量化打分式评价机制,改变以往60分及格就过关现象,让部门做到会下多“流汗”,会上不“冒汗”。通过常委会组成人员会评占40%、涉及攸关方满意度测评占30%、基层代表和群众追评占30%,汇总出部门审议意见办理的评价分数,并作为对部门工作评议、部门负责同志履职评议重要参考依据。三是推行点名通报制度。将审议意见办理情况作为年终对“一府一委两院”及政府职能部门考核重要内容,认真落实《铜仁市万山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评议办法》,实行评价结果备案管理,对于办理落实测评为“好”等次的部门,区人大常委会年终统一行文通报表扬,对于落实审议意见不力或测评靠后的部门,将依法启动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等监督程序,并记为部门年终考核负面清单,使评价结果得到有效运用。(万山区人大 刘中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