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全国人大代表朱明跃:中西部如何才能诞生互联网独角兽公司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胡巍) 打破交流的时空束缚,是互联网特征之一。在交通相对闭塞的中西部地区,互联网为当地发展带来新机遇,一些地方政府将鼓励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摆在优先考虑的位置。近年来,这个行业诞生了大批独角兽公司,滴滴、美团、知乎等企业为人们的所熟知。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独角兽公司大多位于北京、上海等东部沿海城市,而真正从中西部地区走出的知名互联网企业凤毛麟角。

猪八戒网是中西部地区为数不多的独角兽公司,也是中国领先的服务众包网络平台,2006年由朱明跃创办于重庆,交易品类涵盖创意设计、网站建设、网络营销等行业。作为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朱明跃在两会期间接受了《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的独家专访,探讨互联网企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中国经济周刊》:猪八戒网诞生于重庆,请您简单介绍重庆的互联网行业环境。

朱明跃:重庆是一座老工业基地,历史悠久,制造业、文化、旅游等产业较发达,人才汇聚,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知名高校。10多年前我们开始创业的时候,重庆已经有了一些从事互联网产业的企业,包括《电脑报》,它可以被认为是中国IT行业的启蒙媒体,总部就在重庆。我们也承认,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在当时存在一定差距,但10多年后的今天,这种差距正在缩小,我们不能忽视重庆、成都、西安等西部城市的发展,比如重庆,曾创造过连续十多个季度GDP增速全国第一的纪录。尤其要看到,互联网的本质特性,就是不断突破时空限制,没有东、中、西部这样的概念。以猪八戒网为例,无论放在哪个地区,只要通水、通电、通网络,我们就能做全国乃至全球的业务。

《中国经济周刊》:互联网可以突破时空限制,请举例说明,它给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带来了怎样的机遇?

朱明跃:我认为中西部要发展起来,关键还是靠人才。比如西部地区的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品牌化、营销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等,需要大量专业型人才,但在一定程度上,西部的人才是相对缺少的。如果通过互联网、分享经济平台,就能够找到东部地区的人才为我们提供服务,企业就能够使天下人才为我所用。在过去靠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的时代,一个人才的服务半径可能是500公里,坐在北京一间办公室的设计师,他很难为西部地区一家企业设计LOGO,但通过互联网,他的服务半径可能就扩大到5000公里。同样,人才的交流是双向的,重庆人也可以足不出户地为东部地区提供服务,并从中获利。互联网本质上并不创造什么东西,唯一改变的是,它提高了社会生产要素之间的联结效率,尤其是人才。猪八戒网也正是致力于搭建知识经济的交流平台。

《中国经济周刊》:互联网产业在中西部地区又会遇到哪些瓶颈?请举例说明。

朱明跃:人才流、资金流、信息流、技术流等四流是互联网创业的决定性要素,中西部与东部的差距在这10多年里不断缩小,但仍然存在。比如说资金,以猪八戒网为例,我们是创业5年之后才A轮融资,但如果把这样的企业放到北京,也许一两年就有人关注和投资了。再比如说在北京,人们对区块链技术的关注和讨论可能已经如火如荼,但在重庆可能就没有这么热烈。

《中国经济周刊》:互联网时代使信息突破时空限制,您刚才说的投资、技术讨论等交流活动的活跃度,为什么在北京仍会优于重庆?

朱明跃:信息的鸿沟虽然抹平了,但人才之间的物理距离仍然存在。比起北京,重庆等西部城市的人才汇聚程度肯定是要差些,所以我们才有各种招才引智的计划。实际上,我们也不应该对互联网有过度的期望,物理空间仍是起重要作用的。人们现在也提出了“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就是很多的产业、人才,还是要在线下的物理空间内进行沟通。比如,猪八戒网把企业和知识工作者连接起来了,但他们进一步交流可能还是需要面对面的沟通;知识工作者的创业、就业,他可能还是需要办公桌、园区、社区的沙龙活动。也正因为如此,猪八戒网在全国20多个城市建立起线下的知识工作者社区。

《中国经济周刊》:猪八戒网能够在西部地区创业成功,请简单介绍一些经验。

朱明跃:从内因讲,我们的团队很在乎企业家精神,能够坚持、坚守信念,同时不断创新。在我们的发展历史上,曾有过9次“腾云行动”,其实就是9次改革产品,9次推倒重来;还做过商业模式的颠覆性创新,把佣金免除,通过提供延伸服务等其他途径来盈利。从外因讲,我们抓住了一些外部机遇。比如2014年、2015年,国家大力提倡双创。我曾听克强总理说过一个数字,中国有8000万家市场工商主体,每天还新增5000家。这些新增企业一注册,就需要商标、知识产权保护、记账报税、营销推广、品牌建设等等,早期为这些提供一站式服务的网络平台只有猪八戒网,这个机遇我们把握住了。

《中国经济周刊》:重庆地方政府是否有一些政策、措施,对企业的成长至关重要?请举例说明。

朱明跃:有。我举一个例子,重庆地方政府的一个动作,曾解决了一个事关我们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猪八戒网曾经遇到一个税收与发票的问题:在我们的平台上,买家是企业,他们需要发票报账,但卖家又经常是个人,开不出发票。如果发票问题不解决,我们平台上的交易活跃度就会大打折扣。更重要的是,很多不明就里的买家,还向税务部门实名举报猪八戒网偷税漏税。税务稽查部门就对我们进行了为期一两个月的查处,他们发现,猪八戒网并没有偷税漏税的动机,而是买家需要发票,平台上的卖家想开又开不出发票。如果上纲上线,我们作为平台,也负有监管、甚至代征代缴的责任,逃脱不了干系。但面对这个问题,重庆的政府方面就体现了“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他们意识到,这是现行税政与新经济出现了不匹配的现象。于是税务部门马上针对猪八戒网,量身制定了一套代开发票的系统,把猪八戒网作为税务部门的一个代征代收点,只要卖家开不出发票,买家就可以申请由猪八戒网来代开发票。这是一种创新手段,不仅解决了税务、发票的问题,也解决了我们平台上用户体验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人逼着政府非得解决,7、8年前,猪八戒网的体量还很小,政府完全可以把我们公司一关了之,但政府以一种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解决了我们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很多时候,当新经济、新事物出现,很可能与现行的法律、规章、制度发生不匹配,是让新经济削足适履,还是主动拥抱时代,优化和升级法律、规章、制度?我认为这个自由裁量权掌握在政府的手里。作为人大代表,我也特别向很多地方政府呼吁,要想发展互联网经济,除了提供政策、资金、项目扶持以外,进行包容审慎监管,不去扼杀新生事物,这一点也很重要。新经济的发展,本身没有去挑战老政策的目的。

《中国经济周刊》:我们注意到,为促进互联网产业发展,中西部很多地方出台了一系列优惠和鼓励政策,实际效果如何?

朱明跃:新经济发展起来,很多地方在扶持科技创新的时候,总盘子不小,动不动就是几千万、几个亿的项目扶持资金,撒下去的面不少,但如泥牛入海,看不到效果。甚至催生了一些政策贩子,帮助企业套取政策红利,这个乱象在全国都有出现过。但重庆解决了这个问题:不把钱直接发给企业,而是和几家风险投资机构合作,成立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因为政府可能难以辨别项目的好坏,所以不直接发放资金,但专业风投机构有很强的辨别力,他们认准后,政府再进行跟投,把真正优秀的企业筛选出来。相当于政府用一点科技项目扶持经费,撬动了市场上更大的资本,然后投资科技创新企业。比如猪八戒网的A轮融资,就是科技创新引导基金邀请了中华创业投资协会的各路VC到重庆看项目,然后IDG就看上了猪八戒网。

《中国经济周刊》:地处中西部的独角兽企业并不多,也有一个现象是,许多创业型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搬迁或者把业务重点转移至北京等一线城市,如何让中西部留住自己的优秀企业?

朱明跃:这是一种现象,但也要看到,比如重庆,越来越多的重庆籍人才开始回流。作为地方政府,重点要靠事业留人,但也不是只服务于单个人才,也要看到他们的家庭,比如子女上学、配偶就业、住房问题等等。就重庆而言,情况是比较好的,房价、教育配套等条件都还不错。

作为企业,业务要走出去,面向全国、全世界,这是不可阻挡的,所以也要尊重市场规律,不要拘于地域观念。猪八戒网在全国很多地方也有分公司、园区,在北京就有两个园区,但我们的总部始终在重庆。猪八戒网心怀天下,根在重庆,有很多原因,比如重庆大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为我们这个行业的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另外,与重庆政府打造出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有很大关系,比如地方政府对本地企业和外来企业一视同仁,我们在重庆做的一个众创空间,隔壁就是腾讯的孵化器,和谐相处,这是一个很好的氛围。但在重庆以外的个别地方,的确有可能出现一种现象,就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反而冷落了本地企业,这种现象是地方政府要努力去避免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