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周刊杂志 > 正文

吸引数亿人目光的扶贫论坛|报道精要(2)

9月27日,甘肃定西,由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人民日报社指导,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召开,300余名政商学界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当前我国扶贫攻坚工作的破解之道。

首届中国扶贫论坛与会者吁优化全球扶贫理论

p102

中新社甘肃定西9月27日电 (邢翀) 首届中国扶贫论坛27日在甘肃定西举行,不少与会专家表示,全球扶贫理论有待优化,中国的扶贫实践取得了显著成就,能够在理论创新和成果转化上为全球扶贫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北京大学贫困地区发展研究院院长雷明称,从世界范围来看,扶贫理论就实践而言比较滞后,全球扶贫实践并没有完全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次,反贫困经验还未能真正完全地总结出来。“中国是全球最早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减贫目标的发展中国家,扶贫成就世界有目共睹,很多做法都能够从理论上进行总结。”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袁钢明认为,扶贫对一国经济发展至关重要,但是反贫困理论并没有成为经济学的研究重点。经济学常常以效率为主题,宏观经济学有三大问题,关注增长、通胀和失业,而没有把反贫困作为主题。这就导致了反贫困理论的滞后。

北京师范大学贫困研究中心主任张琦表示,消除贫困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的首要目标,在“落地”过程中,中国提出了“绿色减贫”这一可持续性最强的扶贫脱贫新方式,并建立了综合社会目标、经济目标和生态目标的绿色减贫指数评估体系,对全国各贫困片区进行测评考核,从而更有利于扶贫事业的经验总结。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李芸认为,长期以来社会各界主要从物质层面解读贫困,而贫困的精神心理特性和社会文化属性往往被忽视。“从中国的扶贫实践来看,精神贫困可能是一个更加隐蔽、更加可怕的社会现象。精神扶贫与物质扶贫应当互为支撑,共同推进扶贫攻坚进程。”

与会专家均表示,当前全球扶贫理论建设落后于实践建设,要想彻底消除贫困,还需要理论上的不断创新和发展。

上一页 1 23456下一页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