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财经 > 宏观 > 正文

深圳市果菜贸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赵绪萍:分享精准扶贫的红河模式

文章导读: 红河模式想建一个基地,活一个产业,富八方群众。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崔晓萌) 9月27日,由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主办,中共定西市委、定西市人民政府承办的首届中国扶贫论坛在定西市举行。下午,与会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及企业家就“企业帮扶由‘授人以鱼’ 到‘授人以渔’”的话题展开了一场高端对话,建言献策。

深圳市果菜贸易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赵绪萍在对话中表示,果菜贸易公司成立于1982年,现在是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企业,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是全国第一家农产品产业的上市公司,果菜贸易公司是国家级还有广东省的农业龙头企业,也是深圳市的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也是承担了整个深圳和香港的菜篮子保障的企业。

赵绪萍

赵绪萍 《中国经济周刊》视觉中心首席摄影记者肖翊 摄

深圳市的各大超市,机关、政府、工厂的蔬菜的配送都是我们企业来承担主力军,特别是集团公司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各地有50家综合批发市场和网上交易市场,有一个高端品牌叫海吉星,在中国的各大城市里面都有,在上海、北京、成都、西安。我们作为这样一家承载着民生工程,过去一直以来,作为深圳市的国有企业,也是承担了社会责任,今天来参加这个精准扶贫的论坛,主要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精准扶贫的一个红河模式,作为深圳市和香港的菜篮子保障,特别是食品安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果菜贸易有限公司一直是负责深圳市永久性蔬菜基地的管理,是深圳市主要的管理单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之后,深圳市和香港的菜篮子保证,包括菜篮子的丰富,以及价格的平稳是我们的责任。

最近作为国有企业的转型升级,包括探讨新的模式,为了保障菜篮子供应提出了红河模式,叫做由云南的菜园子保深圳和香港的菜篮子,我主要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的红河模式,红河模式主要是基于保障深圳市和香港的菜篮子供应,还有物价,食品安全,供应链这块。红河模式首先是引进了食品安全供应链的体系,现在的食品安全,大家都知道,在座的都是从事农业管理和生产的,包括一些政府机关。食品安全现在能够做到的是到终端,在进超市之前进行农业检测,红河模式从种子,所用的生产资料,原料过程,技术各个方面进行全程的监控,达到可追溯,一直到老百姓的餐桌上。

红河模式想建一个基地,活一个产业,富八方群众。2013年5月在大面积调研之后,到了云南红河州的泸西县,有43万人口,其中13.3%都是属于少数民族,当我们找到这里的时候提倡一个模式叫做基地+产地市场。基地这块我们到今年的8月份为止,从农民的手上流转了1.2万亩土地,完全流转到我们公司下面,同时也带动了周边将近8千亩农民在基地的平台上解决了1.6万个就业的机会。这个项目计划投资8亿多,现在已经完成了3.3亿多的投资,3年下来,效果非常的明显,得到了社会特别是当地老百姓的认同。

我在这里简单分享一些案例,过去的时候,在泸西县投资的时候,我们在流转土地,在十八大之前,提出来土地可以作为一种农民可以拿来作为抵押贷款之前,我们已经在实施这个项目了,老百姓谈流转,因为大家都知道,农民的土地情节很重,都不愿意,过去他们在种植的时候都是一年大春和小春,大春的时候种稻谷和玉米,小春的时候种一些小麦、蚕豆。每亩的产量是2000元左右,还没有除去他们的生产成本,包括人工,因为在比较偏远的贫困片区,他们的产品走不出来,等级很低,我们去的看到蔬菜产品只能满足他们自己的食用。经过三年的时间,我们带去了一些新的管理理念,现在每一户每一亩的产值可以达到2万元,而且种蔬菜之后能够达到四季度,因为云南的地质气侯都比较好,可以实现四季种,尤其叶菜种的挺好。

另外通过深圳市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下面40多家市场,包括大的经营户,我们的基地也是建一个平台,他们到这里租了8千多亩基地种植蔬菜,种植的蔬菜输送到全国各地,这里面还有一个故事。我们带去了新的理念和观念之后,当地的一些老人家的就业得到了解决,特别是60岁左右的老人,以前是靠自己的子女出去打工,留在边远的山区的家里的都是老人,以前都靠着年轻人,一年回来之后每年给一些钱,现在基地建好之后,他们来到产业园做产业工人,每个月还有1800到2000多元的收入,他们做计件工人有时候拿到80块,如果按天算的话可以给到60块/天,现在这些老人家逢年过节回来,可以给孙子,小孩包红包,以前则是伸手要找子女要钱。这是我们项目做了三年之后很明显的一个转变。

第二个方面的转变,改变了整个产业的结构,带去了很多新的品种,还有新的技术,还有新的方法,让土地产生更多的价值。

第三个方面,改变了一些观念,刚才很多专家讲到观念,这是农民在扶贫的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土地上要建蔬菜基地,要种菜的时候,很多土地流转的时候,农民是拿着刀子跟我们拼命的,不想让我们去种,因为他们的思想观念非常的保守,不愿意,但是我们请了很多专家,有经验的技术人员在基地上建好示范园,我们建了1000亩的示范园,他们看到我们带动的产业,现在主动愿意把土地流转到我们这边来。

还有一部分当地好学的青壮年,还有年龄更大一点的也愿意种地的农民,他们看着我们建这个基地,也向我们学习。这里面有一个细节,我们在三年的过程中也是一个经验,也是在扶贫,或者在农业投资产业的过程中碰到一些困难,我们在去之前,泸西县的土地是不怎么值钱的,在流转的时候一次性签14到15年,一亩地1400块钱左右,我们再把这个土地进行平整,包括水电、综合设施建好之后得到当地政府的支持,全国各地的大户进去租下来,再种植蔬菜,我们提出了7个统一。7个统一的管理是红河模式的一个精髓,主要一个是规划管理,统一的管理,种植什么,怎么种?另外一个是标准化的管理。告诉大家怎么样达到标准;另外是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定价,还有统计融资农药,农药、育苗都在这个平台上,都在我们的管控之内,产业链在我们的管控之中。所以,现在不愿意把土地租给我们的人,跟着这个项目的进展,由原来1400的一亩地,到现在周边的一些土地已经到了3000多/亩,有些好学的跟着我们去学,他们的收获很大,有的一亩地到2万块,这样一年下来家庭收入非常可观。这里面碰到一个问题,农民的契约精神的问题,有时候看到周边的土地都增值了,也会出现一些纠纷,存在一些困难。

第三、投资项目之后,刚才讲到的整个商品的附加值,商品的包装,商品的分级,分捡,得到很大的提升。提高了土地的效益,以前一亩地产值,特别是在泸西有很个高原的红梨,本地卖是2到3块,现在通过分捡分级,包装,预冷,集中竞价运输到全国各地的市场以后达到了8到10块/公斤的价值。

这个论坛的主题“授人以鱼授人以渔。我的另外一个感受是做农业产业,能够做到双赢,多赢,才能够达到长效,这是我们在过程中感觉到的,作为一个国有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责任非常追求。我们红河模式经过三年的实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是可行和可操作的,还可以复制。

在精准扶贫这块,我们还要做的事情很多,作为一个国有企业,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的企业,我们希望在以后和大家共同探讨在精准扶贫,还有企业扶贫实现多赢,刚才提到企业有没有赚钱,我们这个项目三年下来,到明年会打平,只有企业盈利了,包括产业链的各个方面都有利益,扶贫这件事情才能走得下去。过去也有扶贫,国有企业也经常扶贫,经常会发指令你到哪里去扶贫,要求你达到什么样的程度,做完就没有了,就是一届或者是两年。现在给当地的农民签了最少是15年,这个模式可能还会在全国各地去复制,去实施。接下来这个模式在座的有兴趣的可以探讨,也希望各位专家,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对这个模式有更好的建议,也可以会后进行探讨。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