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新闻 > 评论 > 正文

钮文新:互联网金融不要冲动

文章导读: 监管机构加紧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规范意见”应当是件好事。至少好在两个方面:第一,减低发展冲动,控制发展风险;第二,政府制定管理制度,这说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有了“准生证”。

互联网金融不要冲动

监管机构加紧制定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规范意见”应当是件好事。至少好在两个方面:第一,减低发展冲动,控制发展风险;第二,政府制定管理制度,这说明互联网金融在中国有了“准生证”。尽管,在这个时候给互联网金融泼点冷水总显得不合时宜,不得人心。但作为旁观者,为互联网金融的发育提点建设性的意见,希望业者从金融本源的角度冷静地思考一些常识性问题恐怕有利于这个行业的健康成长。

说到底,金融经营的核心是通过管理风险而获得赢利。正是这一根本,金融业的历史发展才有了今天这样的特征:第一,它需要一系列的专业系统、专业人员、专业数据分析控制风险;第二,在足够规模的前提下,充分分散风险,同时用收益覆盖风险。

更重要的是,金融业发展演进的过程必须遵从两大原则: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两者缺一不可。这个低成本不仅是参与者对应利率的高低问题,同时也包括了风险成本的高低问题。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所有低成本的行业都必须服从标准化、规模化的基本经济规律,而不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的商品一定是奢侈品。所以我们的问题是,金融服务属于哪类商品?而互联网金融的演进方向又如何同时兼顾成本和效率?

这个问题对于中国金融业、尤其对于方兴未艾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言,是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我们知道,银行乃至所有金融巨头、之所以变成今天这样的模样,那是金融业自身的发展规律自然演化而成。毕竟,金融赚的是利息、赔的是本金,这是何等巨大的风险。如果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体制、体系,而且法律环境又不能有效支持,同时也缺乏足够的规模、足够的收益以覆盖风险,那结果会是什么?

我认为,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在于效率,尤其是在资金聚合方向的效率前无古人。但金融的后端呐?说白了,钱聚合起来给谁用、不给谁用、怎样的价格用?这时,效率就不那么重要了,而更重要的是风险防控了。比如,现在监管者针对P2P模式给出的是平台模式,不许做资金池。这实际是在互联网平台上“复原最原始的借贷模式”。可行吗?当然不妨一试,但一旦风险突显,这样的平台生存就会受到威胁,很可能变成经营者手中的“鸡肋”。

因为P2P有天生的“软肋”:资金的融出方和融入方没有足够的信任,融出方对融入方也没有足够的了解。就算这个问题可以通过大数据在技术上获得解决,也无法在心理上获得解决。比如股市,股票信息的公开程度是最高的,数据是最充分的,但投资者是不是愿意相信它的真实性?没那么容易。如果心理疑虑存在,那怎样的收益才可以使资金融出方满意?两难出现。如果利率过高,资金融入方可能就没打算还账,道德风险巨大;利率低了,融出方又不满意,认为无法覆盖风险。

不要以为上述情况只是“猜想”,其实这是历史上“银行触及业态”中早就经过的事情。也正是因为这样的规律,才有了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的中介服务:银行经营。同样,众筹模式存在同样的问题。

我认为,余额宝等理财类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其成功两大因素:第一是“钻了央行利率管理的漏洞”;第二是在“支付系统里保留余额”的问题上受到了监管者的庇护。因此,它们并不具一般性的金融意义。互联网所产生的高效率是否可以变成低成本的金融结果和互联网金融公司的收益,目前其实还只个朦胧的概念。所有互联网金融业者都必然小心从事,而“野蛮生长”只会留下不尽的后患。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正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