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特刊 > 正文

【平台】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接轨国际,打造农业现代化样板

文章导读: “大考”面前,中新两国政府进行战略合作,一个让“舌尖”更安全的示范样板,在吉林应运而生。

P72-1

2012年9月6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中新(中国—新加坡)吉林食品区(以下简称中新吉林食品区)项目签约仪式如期举行。

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出席了签约仪式。而时任吉林省省长王儒林与新加坡淡马锡控股总裁科尔共同签署了《多领域合作框架协议》。中国外交部、发展改革委、商务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新加坡外交部、国家发展部、贸易与工业部等中新两国部委领导共同出席仪式。

为什么,一个食品项目会引来两国总理如此的高度重视?

实际上,随着毒奶粉、毒饺子、毒胶囊等接连不断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频发,各种食品安全“门”不断地考验着消费者的承受力,也同样拷问着各国政府的监管能力。

食品安全是个全球性的课题。

如何让百姓吃上绿色食品、健康食品?

“大考”面前,中新两国政府进行战略合作,一个让“舌尖”更安全的示范样板,在吉林应运而生。

共识,小镇结缘新加坡

中新吉林食品区项目的落户之地,是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名不见经传的东北小镇——吉林省永吉县岔路河镇。

小镇岔路河,地处松嫩平原向长白山过渡地带,位于黄金玉米带上,处于吉林省吉林、长春两大中心城市中间位置,距离两市各40公里。这里,有中国标准委命名的年产绿色水稻15万吨的“绿色水稻种植标准化示范基地”。它的辐射区内是“东北三宝”(人参、鹿茸、貂皮)重要产地之一,也是长白山天然绿特产品的重要产区。

吉林作为全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农产品加工大省和禽畜产品调出大省,粮食商品率、人均占有量、粮食调出量、玉米出口量、肉类人均占有量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这为食品区生产安全、健康、优质食品提供了广阔空间。

而小镇与新加坡的结缘,来自于两国总理的共识。

2008年10月,在第七届“亚欧首脑会议”上,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向温家宝提出共建中新食品区的提议,得到了温家宝的充分肯定,并提出项目建设的重点应放在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上。

2009年7月,温家宝视察吉林省时再次对项目做出重要指示,希望吉林省及时和国家相关部委沟通,把这个项目做起来。

2010年5月,李显龙总理接见到访的时任吉林省省长王儒林,表示全力支持中新吉林食品区建设。

2010年5月21日,吉林市政府与新加坡农粮兽医局正式签署了《合作建设食品区无规定疫病区协议书》,标志着永吉无疫区项目建设正式拉开帷幕。

2010年9月8日,吉林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了《吉林省永吉免疫无口蹄疫区建设评估实施方案》。

2010年9月9日,中新吉林食品区第一个合作项目,150万头生猪养殖、屠宰、加工项目启动,正式落户永吉。

至此,中新两国携手共建食品安全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的大幕,在吉林大地正式拉开。

记者了解到,免疫无口蹄疫病区核心区涵盖永吉县全境,辖10个乡(镇、区),140个行政村。缓冲区为与永吉县接壤的7个县(市、区)。而以岔路河镇为中心的核心区,由河流、山川、沼泽、湿地等自然屏障,形成了1450平方公里的控制区,在此,就是由吉林市政府和新加坡农粮兽医局,按照OIE组织的标准,合作建设无规定疫病区的舞台。

在这个舞台上,将开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精准农业、信息农业等精品农业工程的试验示范。重点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带,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经济。

这样的目标,正契合了农业大省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愿景。

根据规划,中新吉林食品区将构建起从田间、养殖场到安全健康食品研发、加工,到超市等消费终端的完整产业链,最终成为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食品生产区、世界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个农业现代化的样板,在探索中正频频释放着无穷魅力。

P73-1

2012年9月6日,中新吉林食品区项目投资与合作协议签约仪式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时任国务院部总理温家宝和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共同出席签约仪式。

共嬴,城乡一体的生态新城

“看看我们的新家园,是不是比城里的楼还漂亮!”

走进专门用于安置拆迁村民的和谐家园小区,听着恒成号村民张大爷的介绍,记者不禁感叹今天的农民的幸福生活。

这个一期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的和谐家园,建成农民新居36栋,用于安置岔路河镇恒成号村800多户、姜家村150余户拆迁农户,还为其他村预留100户拆迁农户。

“仅我们村,搬迁后将新增耕地70公顷,能腾出宅基地,进行土地复垦整理。消除了村庄的阻隔,便于绿色水稻集中连片。”吕秀山告诉记者。

和谐家园农民社区项目是中新食品区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推进城镇化建设所实施的重点项目,这一个项目就将周边三个村的农民搬进了城。

城镇化过程中,绕不开的是“三农”问题。

带地进城,带宅进城,带业进城,带利进城,这“四带”是吉林中新食品区在借力长吉图发展中,破解城镇化难题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四带”使得当地居民生活、工作利益得到充分保证,在产业发展的带动下,驱动城市更新和完善服务配套,产业与城市较好地融合发展,为破解产城融合难题开辟了一种可借鉴的成功模式。

中新吉林食品区的探索,为农业大省的农业现代化转型,找寻了一条出路。

走进已实现“七通一平”的食品加工起步区,记者看到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

“位于岔路河镇的核心区,规划面积57平方公里,共规划设计6个功能区:工业区、物流区、商住区、行政办公及科教文卫区、景观绿地区、休闲度假区。重点发展食品(保健品)药品加工、科技创新研发、物流与食品交易中心、休闲旅游、生态城市建设等产业。”站在宽阔的马路上,指着大幅的公告牌,中新吉林食品区发展局局长韩国志告诉《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看到,建筑面积4万平方米的中小企业创业园项目,目前,3栋单层厂房主体施工已完毕,3栋多层厂房正在进行基础施工,预计今年年底前全部完工。

“中小企业创业园为中小企业搭建一个发展的舞台,鼓励和引导投资3000万元以下中小项目入驻园区投资创业。” 韩国志介绍说。

韩国志告诉记者,目前四川米老头休闲食品、吉林沃达紫苏功能新保健食品和中新合作的国际物流园、生猪产业化等10余个项目已入区建设。深圳海王健康产业基地、上海清美绿色食品、广东双盈功能饮品等一批产业项目正在积极推进。

“未来,食品区产值将达到1000亿元。”中新吉林食品区管委会李长山主任信心满满,“我们将园区打造成国际一流的安全健康食品生产区、世界现代农业示范区和一个拥有30万人口的中等宜居生态城市,为世界安全健康食品生产、现代农业发展和国际间农业、食品加工业的园区合作提供一个能实行、可复制、宜推广的示范样板。”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林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