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生态 > 正文

分析称中国1/5耕地受重金属污染 法规不完善是主因(2)

文章导读: 权威信息缺失,难免会导致人们的焦虑;污染“家底不清”,更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

治理之困

土地污染治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同时也面临很多现实的问题。

城乡污染土地修复开展水平的巨大差距,是经济规律之下的一种市场行为,而这种市场行为的背后,则是我国土地污染追责的困境。

污染土地修复,在中国有着巨大的需求。很多科研机构、企业争相进入,然而,这仍以城市为主要舞台,对农村受污染的土地修复却少有人问津。

据介绍,每修复一亩污染严重的耕地,大约需要人民币50多万元。修复时间一般需要10年甚至20年。按照这样的修复成本计算,我国农田修复规模将高达50万亿元,如此大的资金需求,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

关于农村土地修复融资机制,虽然有些企业已在有些地方进行了探索和尝试,但遗憾的是,国家层面目前尚无成熟的模式可以推广。

其实,城乡污染土地修复开展水平的巨大差距并非人为故意。我国污染场地修复工作起步很晚,2004年之后才在京、沪、渝等大城市开展,其中大部分修复项目都未进行污染追责。

于是,追责索赔就显得“既麻烦又无必要”,被一再搁置。而在远离土地财政的农村,巨大的资金缺口无从弥补,追责变得既必要又紧迫。

近年来,不少“两高”企业向农村转移,成了污染土壤的大户,加上城市河道流出的污水,农村过量施用的化肥、农药,过量养殖引发的面源污染,以及矿山开采造成的污染,致使农村土地污染情况异常严重。

相比城市,农村许多企业的排污行为更加缺乏执法者的监督和管理,以致肆意排污,严重污染周边土壤和水体,让土壤修复变得十分紧迫。

土壤修复可分为将土壤挖掘或抽取出来,经运输后再进行治理的“异位修复”和不移动土壤而直接在原位置进行修复处理的“原位修复”。二者相比,“原位修复”成本较低、可修复深度更大、对土壤的破坏小,适用于更大面积土地的修复,更适合于农村。

目前,农村土壤修复的“主力军”是一些植物。中科院地理所环境修复中心自2005年起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建立了以蜈蚣草为主的植物——物化固定联合修复技术示范工程,修复当地被污染以至于无法耕种的农田。

运用工程手段对浅层土壤进行修复,结合暴露途径阻隔、改变土地用途等方法,也可以在成本较低的情况下降低土地的环境风险水平。

然而,在土壤、大气、水体三种环境介质中,修复土壤的费用最高,而且效果最慢、最差,一旦被污染,修复将是一个无休无尽的工程。

上一页 1 23下一页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责任编辑:林灵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