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社中国经济周刊官方网站  中央新闻网站  互联网新闻信息稿源单位

经济网 中国经济论坛

首页 > 文化时尚 > 正文

各地艺术家热议“工匠精神”:艺术创作更要追求完美与极致

文章导读: 当社会各界都热议工匠精神时,6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也从艺术的视角出发,共同探讨“工匠精神”,在他们看来,艺术创作更需要追求完美与极致。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 (记者 邹锡兰) 今年全国两会上,“工匠精神”首次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其意义之重大由此可见。当社会各界都热议工匠精神时,6月25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艺术家们,也从艺术的视角出发,共同探讨“工匠精神”,在他们看来,艺术创作更需要追求完美与极致。

画家邹传安:工匠精神在于注重无数的细节,组成艺术美感

邹传安(右)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邹锡兰合影

邹传安(右)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邹锡兰合影

工匠这两个字的含义很知识化。其实作家、艺术家、画家都一样,把自己的那一门学问,那一项工作,不仅做好,还做到极致。极致是什么意思呢?极致就是在我所看到的,我所接触到的范围之内,别人没有达到的,我达到了,别人没有想到的我想到了,或者别人想到了但是还没做到的我做到了,就是我不停地去努力,去探索,也许就会达到一定的程度,完全达到自己的理想是不可能的,文化艺术都没有止境,因为文化艺术是思想的反应,思想不会有止境的。

邹传安作品

邹传安作品

有一次,在北京参加一个座谈会,当时参加座谈会的都是顶级的作家、画家,有一位先生说绘画不需要传递那么多细节,让我印象深刻。但是另外一种观点认为,如果不从细节传递的话,就没有内容,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不耐看。我比较同意后面的观点。任何一个作品,如果不追求细节的完美,我认为是不会达到一定高度的,它永远处于一个比较遗憾的状态,可能你看上去第一印象还不错,但是你再看一眼,它可能就是这样了,再看第三眼就不耐看了,神气和微妙都是在这个细节里面体现出来的。所谓兢兢业业,就是把自己的全部体会放到里面去精雕细琢。

例如画只鸟,它的爪子扎到树上,那个树枝并不是平的或者很光滑的,而是有坑坑洼洼的,那种树枝的变化都要表现出来,一定要反映出来的,要不然它扎不住的。一定要细致入微地观察,然后才会有细致入微的表现。如果光是在家里画画,你再有才都没用,不耐看的,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所以要走出来去观察。

再比如你画一朵花,早上太阳才刚露面,花也跟着苏醒开放,早上是最有生气的,你一定要把花的朝气画出来。到了中午,太阳温度高,花的精神状态就没有那么好了,有的花到了晚上就休了,像荷花一样,这些都是一种自然状态。在早上,在花上在叶子上可能还有露珠,露珠还会挤成一个小水滴,它也能够体现一种植物的生命力,如果你画得很干,就不会有水珠,你很难把那个叶子和花瓣画得水灵灵的,画成珠露微干的感觉。有时候画猫,猫的眼睛是这样的,它的瞳孔如果是在阳光强烈的时候,就是眯一条线,到了晚上,它的瞳孔会是圆的。所以猫这类夜行动物都是这样,有阳光的时候是一条线,阳光减弱的时候,那条线就变粗,到了晚上就是圆的,所以有经验的人画猫,你一看就知道这是早上的猫还是晚上的猫,一看瞳孔就知道了,那一般的人可能就没有那么细致,就把眼睛点一点就算完事了。其实就是很多重要的细节,无数的细节,组成你整幅画的美感,而且这种美感是很耐看的。

艺术家对生活要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这个就一定要去磨练,有的人他一辈子意识不到这一点,所以他的作品总是在那里徘徊,没有进步。有些人画了一辈子,没有灵气。也有的人说看着我的教材书就会画画,只要跟着我讲的一步一步地做,很多人都有这个感受,因为我把一些细节讲了。但是,在艺术创作上,如果你真的有悟性,天赋高的,那你看了一本书,你就会画画,但是你得做,不做不行的,基本功要靠积累,也不是马上就可以画出来。

书画家邓正强:由“CHINA”到“工匠精神”

邓正强

邓正强

我们先不探究中国英文“CHlNA”一词是先源自印度梵文“支那”一说?还是由“昌南”(即现在的景德镇)烧制的瓷器享誉欧洲而得名。但至少有一点足以说明,我们古代祖先的“工匠精神”,早在东汉时期当时欧洲还不具备烧制瓷器时,金发碧眼的洋人以拥有来自东方昌南的瓷器为荣,这是铁的事实。“工匠精神”从这走向世界,征服世界。因故洋人把“昌南”生产的瓷器叫“CHlNA”,瓷器就因此有了中国代名词一说。

邓正强陶艺作品

邓正强陶艺作品

工匠精神是什么?是能工巧匠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和极致。不像时下世人利在先的功利性,而是默默地、习惯性地、甘于平淡、无为而为尽乎道的精神。是严谨,一丝不苟。是一种工作状态甚至是演化为生活方式。景德镇有多少能工巧匠,没具体做过统计,历朝历代无计其数。但“工匠精神”不仅只是体现在宫庭贡品的巨匠身上,高手也不少藏于民间。去年在景德镇老鸭滩进行青花瓷板创作,工闲穿过密集的大小作坊,偶见一民女抱着瓶子徒手打箍,我精叹于那精准无误,线条粗细均匀,接口严丝合缝,分毫不差,没有借助工具,一手飞转一手勾线,打的高难度多线条,粗细变化的双箍。这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似简单的机械动作,不是是人就能做得到的,民间渣胎碗青花纹样就是这样飞速瞬间画成,让大学教授、艺术大家也自愧不如。不相信者,可以自己在家找一个碗,一手旋转一手勾线试试看你是否粗细均匀,对得上接口?举这一个再小不过的例子,让人具体形象的知道,这就是“工匠精神”的体现。一件精美的瓷器是需几十道工序,而每道工序都饱含着工匠的精湛技艺,决不是投机取巧。它是耐心,它是专注,它是坚持。它是专业与敬业。这就是“工匠精神”。先祖的“工匠精神”的传承,依靠言传身教地自然传承,有的无法以文字记录,以程序指引,它体现了传统师徒制度与家族传承的历史价值。“工匠精神”的倡导,才是对当今社会心浮气躁,追求 “短、平、快”的功利价值观敲响了警钟。告之世人老祖宗留下的巨大遗产不能这样断送我辈手里。再不传承与发扬。我们真的无颜面对先人。

纵观世界,无论西欧洋人还是东亚邻邦对工匠是十分敬重。巨匠就是我们对艺术大师的另一个尊称。匠人决不是像有些人所片面所说,那是无知的贬意理解。把自己高估为艺术而贬他人为“匠人”,自己才气、他人匠气。这恰恰是一些人在玩小聪明,甚至凭借其他手段,管它白猫黑猫,获得成功就是好猫。当代最不缺的就是名家、名人、大师、成功人士······而缺少是真正的匠人与工匠精神,令人深思。

书法家李太亮:苦其心力,夯实基础      

李太亮

李太亮

有位书法爱好者问书法导师:“老师,怎样才能学好书法有捷径走吗?导师回答说:“把王義之的《兰亭序》临摹五百遍再说。”。一般人听到就吓退了,都以为是挖苦的话。其实是真话。我少年时临宋代书法家米芾的同一本字帖已临烂十多次才悟到书法线质的重要性,认识到要回归原点,从零开始训练用笔之技法,然后触类旁通,取法乎上,以古为师。古人云:“深识书者得其意而忘其象,浅识书者仅得其象而不解其意”。能达其意,必须临池不断钻研古帖,方可触其神。古代书家黄山谷云:“士大夫处世可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也道出了那些不用心刻苦学书艺的人只能写俗字。我用了几十年临古帖读书论,点滴积累的过程才略能从量到质的提升,才于近年在全国书法大赛获得几块“豆腐块”。靠的正是一种“工匠精神”。

李太亮书法作品

李太亮书法作品

“工匠精神”听来好像一种卖力活,蛮干精神。其实,当某些人对这精神嗤之以鼻时,与其说这个词很接地气,倒不如说这个词更切中“要害”。当今迫切要呼吁这种“工匠精神”。在艺术界,出现了很多沽名钓誉,头衔贯身的怪现象,就需要“工匠精神”去切之,要以工匠的精神做学问。学书法更要俯身敬畏圣贤,植根传统,以工匠的精神练好基本功。继承传统再谋求发展,艺术方可谓当随时代。然后服务人民,回馈社会。从艺者需要苦其心力,穷尽毕生,为艺术献身。我想,凡成大事业者都需要“工匠精神”。

画家纠缠:以工匠精神来表现心底的美好

纠缠

画家纠缠

谈起“工匠”:工,是行业;匠,是行业翘楚。精工巨匠成就手艺之美,传承者在缔造美的同时也享受着美好的心路历程。“工匠”是一个值得敬畏的词语,用生命尽情诠释手工制作之美。古建筑隼卯解构,碉楼的土胚灰浆结合,赵州桥石拱力学,三星堆的奇特造型,汉代玉饰品无不体现精干工艺之难、之美!

艺术家呕心沥血艺术作品无不是以工匠精神来竭尽所能表现心底的美好,向世人贡献人类极致精品,开启向智慧挑战极限模式!人们在啧啧赞叹陶醉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同时,也被那些默默无闻的奉献的工匠精神所折服!是他们用精品装饰着我们的祖国,钦佩自豪感组成了国家符号,国民的骄傲!

纠缠作品《夏日荷塘》

纠缠作品《夏日荷塘》

国画大师齐白石所刻章一枚曰“大匠之门”一则用以律己,二则鼓励后生晚辈,进入巨匠之门是要付出巨大代价的。匠,需要孜孜不倦,认认真真,踏踏实实,默默耕耘,才有可能去收获能使人高山仰止的精品!我现在也努力画画,以工匠精神严格要求自己,将我的精品双手奉献给社会,用更加精彩的作品以觅来者!

画家陈中科:工匠精神是艺术创作的基本精神

陈中科

陈中科

陈中科作品《海阔天高——南沙港印象》

陈中科作品《海阔天高——南沙港印象》

工匠精神是艺术家从事艺术创作的基本精神,比如:深入生活,细致体察,推敲构图,探索色调,尽精微的表现技巧,直至作品完成,装裱配框都要工匠精神,2014年我创作木刻版画处女作参加第十二届全国美展的《海阔天高——南沙港印象》为了获得全面感受,从2004年起用十年时间数次深入港区体验生活,慢慢形成了“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的腾飞形态的基本构图,在刻制时,龙门吊及天空部分我放弃了简便的表现技巧而采用了高难度的平衡直线表现方法,至使刻版延长至100天才完成。平均每印好一幅需要耗时50小时,每次持续印制10小时以上。

广州国际艺术博览会艺术总监彭文斌:没有工匠精神,就无从谈及创新

彭文斌

彭文斌

彭文斌作品

彭文斌作品

艺术是"艺"与"术"的综合呈现,一件真的艺术品是由高超的"技术"与独特的"思想"构成的,技术是思想的载体,思想是技术的升华。这里所说的"技术"就是"工匠精神",是艺术家对艺术的一种态度,是一种潜心钻研、永无底止、独辟蹊径的专注精神。人世间留存下来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众多物质文明就是"工匠精神"的产物。没有技艺精湛的工匠精神,再好的蓝图、再强的创意也无法付诸现实。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快速的生活节奏、急功近利的行为态度使工匠精神在逐渐衰落,人们严重缺少对精品的追求、对工艺的执着。没有工匠精神,就无从谈及创新,更无法完成极致入微的艺术品创作。古有"庖丁解牛"的典故告诫我们行事要手到、心到、神到才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技近乎道"的源流,在资源匮乏的后成长时代,在文化复兴的当今中国,我们更需要工匠精神的执着、担当、创新与传承。做为一位职业书画艺术的追求者,我一直对工匠精神怀着敬畏之心。对于书法,解决书法线性质量是千古不变的定律,线性表达的疾涩、曲直、轻重变化要经过长期、反复的锤炼方可产生韵律。其间无数次遇到瓶颈又无数次的突破瓶颈,在一次又一次的顿悟中领会书法线条表达的技法。三十多年的书法学习和创作中,我釆取定期对比的方式不断以近段的作品否定前段的作品,用艺无止境的谦卑态度追求书法的更高造诣。我想,这种不断自我检讨与自我否定的态度就是一种自觉的工匠精神!

中国非遗潮绣传承人,潮绣大师康惠芳:坚持工匠精神,发扬传统艺术

康惠芳

康惠芳

坚持“工匠精神”,依靠信念、信仰,把潮绣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最终,通过高标准要求历练之后,才能成为众多艺术家的骄傲。潮绣有着传统的地方色彩,构图饱满均衡,针法繁多,纹理清晰,富有浮雕效果和垫高绣法独异于其他绣种,它经历了千年传承,从限于民间的一针一线用在摆设庙堂装饰的用品到世博会的艺术珍品并创新了双面绣,这期间需要耐住浮躁的心态,在2012年创作了松鹤双面绣屏风,双面垫高绣《松海双鹤图》潮绣屏风。

康惠芳作品《凤穿牡丹》

康惠芳作品《凤穿牡丹》

《松海双鹤图》是清代著名画家沈铨晚年之作,双面垫高潮绣以针代笔,细致工整,造型生动准确,敷色浓艳,注重渲染,形象逼真,富有立体感。劲键、流畅的金线线条,丝绒线细密的局部勾画,利用花线绣制三个层次的地坡石头,整个画面虚实相生,动静相宜,浑然一体,意境悠远,洋溢着鹤鸣泉歌的仙境之美,寄托了刺绣艺人对生命生生不息,长寿百岁的祝福,和谐统一,浑然天成。

通过两年的时间用一针一线创作出来的作品最后在2014年被国家美术馆收藏,工匠精神体现在这一针一线里,对于两会报告强调“工匠精神”是对传统艺术的巨大鼓舞。就是因为有这种工匠精神和敬业精神,对工作的执着,对作品的负责态度,极度注重细节,不断的追求完美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才能把我们的传统艺术得以发扬光大,才能把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来的艺术和智慧得以传承。

陶艺大师王庆春:有思想能创意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王庆春

王庆春

人类自从直立行走带来了手的解放,人类文明也随之开始了,手的解放慢慢便产生了渔樵耕读等等行业,也随之产生了职业匠人。

匠人乃手艺人,手艺、手艺顾名思义;用手创造的技艺,这就有了高低之分了,我认为的“工匠精神”意指“工匠”手艺人在各行当里坚持不懈、精心追求高品质超完美之精神,在代代传承的基础上溶进当代的审美元素,溶进手艺人自已的情感。但凡手工者都知道,在手工制作中都会有情感的注入,而这看不见的情感最终会表现在作品上,所以为什么好的作品无论过了多少年,都绝对是百看不厌的,因为你从中能体会到作者的高超手工技艺和人文情怀。

谈谈手工,现大量机械、电脑、高科技的运用使产品批量化大规模生产,满足了众多人的生活需求,但这些东西给人是什么感觉呢?就两字“没味”,机械永远代替不了手工,因为没有情感,所以为什么世界著名奢饰品全是纯手工打造的原因吧。

王庆春作品《传承》正面

王庆春作品《传承》正面

王庆春作品《传承》反面

王庆春作品《传承》反面

再谈手艺人,手艺人须得在一个行当里耐得住寂寞,忍得住苦楚,手艺是要经过太多太多的反反复复过程后方能熟练,才能得心应手,这是个分水领,大大部分的手艺人也就在此打住了,也就是所说的手艺匠人,我理解的“工匠精神”是翻过这分水领高于这层的。我在所从事多年的陶艺创作中深感体会,传承固然重要,创新发展出精品更加可贵,历史上陶瓷艺朮史一直也在传承的基础上创新;中国元素之一:青花,青花在唐代就已试制出窑;在元未明清旺盛至今,从钩线、抹染到汾水、泼彩,一代代匠人们探索而追求着极至,去年我原创的“传承” 陶瓷综合装饰作品创意为:整体为一个两面观赏的烧制1320度高温陶瓷摆件,(材质:仿紫沙色瓷泥)在一块如随形的石片状上,一边以中国砖雕、木雕元素雕刻出传统风格的百姓喜乐图,另一边用青花绘出“富春山居士图”的一部分,有紫沙、青花、砖雕、木雕、根雕等中国传统元素,意寓祖先的传统精华需要有人来传承和发扬光大,也是工匠精神的一种表现,此作品几易其稿,反复推敲,注重各工艺细节把控,最终成功出窑,此种风格让人耳目一新,在四年一度的全国陶瓷艺术大展中获当代艺朮类铜奖,获轻工业部、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的“大地奖”银奖,熟能生巧精雕细琢是基础,有思想能创意才是“工匠精神”的精髓。

“工匠精神”: 行话说眼高手低不可怕,只要持之以恒勤奋的练习,量变会带来质变,手是练得出来的,而眼界是需要长期真诚带敬畏之心的学习、思索、研究、试验、开悟、独创才能提高的,达到此境界才能创造出独一无二的、流芳百世的极品。“工匠精神”是热爱而执着苦练、探索而追求卓越、镶嵌思想之情怀、育人传承之美德。

漆艺大师黄文勇:秉持匠人之心,推陈出新

黄文勇

黄文勇

本人从事漆艺多年,感悟颇深:中国传统手工艺的标准取决于制作者经验的高低,经验的积累是非常重要的,其来自于大量的生产活动,无法以具体的数据去定位。

做漆艺的人,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美学修养,踏实的工作作风和严谨的制作态度更是缺一不可的。一件成熟的作品,除了从视觉上让人能感受到材质本身的润泽美感外,它所经历的反复打磨、层层累积、乃至斑驳的断纹、含蓄的韵味,其间五味杂陈,几乎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做漆人的滋味。做漆人为了追求技艺的完美与作品的极致,每件作品每个细节都一丝不苟,严格按照制作流程,数月甚至几年都处于反复的打磨、推光、揩清中,不允许出现一丝一毫的误差。整件作品下来,不仅要透射出制作者高雅的情趣,还能激发出人们丰富的想象,是艺术灵魂与漆器技艺的高度融合,没有一道工序是多余的。譬如本人的《绳胎犀皮漆果盘》作品,使用了苎麻绳、天然大漆、犀皮漆技法,设计由古典器型演变而来,引用敦煌壁画的斑驳色调; 运用脱胎、犀皮漆等综合技法制造,历时三年半。呈现出对徽州菠萝漆的有力延展及对现代漆艺的积极探索。自然天成纹理变幻莫测,经久耐看,绝无重复的纯手工,本件作品入选2016年中国工艺美术双年展,7月10日在国家博物馆展出。

黄文勇作品《绳胎犀皮漆果盘》

黄文勇作品《绳胎犀皮漆果盘》

俗语称:艺无止境。一个人,常年累月做一件事,若想将“擅长”的东西做到极致,那大约就是一辈子的事了。徽文化源远流长,作为徽州漆艺的传承人, 凭着对艺术坚定的信念,本人还需要多学多练勤思考,秉持一颗匠人之心, 不断地使作品推陈出新,将毕生精力融入漆艺之中。

竹刻大师陈照军:工匠精神应追求更高的殉道精神

陈照军

陈照军

竹刻艺术是集诗、书、画、印为一体的综合小众艺术,是能把玩的一种情调。自古中国文人一向把竹子视为清雅高洁的精神象征,一直受到传统文人喜爱。当今还是有小部分人在执着追求和探索着。     

陈照军竹刻作品2

陈照军竹刻作品

陈照军竹刻作品

陈照军竹刻作品

十年前当下定坐穿板凳的决心,听从师命敬守“工匠精神”不管成与败,无怨无悔,那是自己喜欢和热爱的竹刻艺术之路。竹刻艺术的形式有:圆雕、深浮雕、浅浮雕、陷地、留青、阳刻、阴刻等诸多技法,从选材到雕刻成器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每道都要严格把关,甚至苛刻,竹刻是慢工细活,一般三五年才得入门,期间还要耐得住寂寞和孤独,在最困难的时候咬牙坚持下来,相信付出终究会有回报,其中甘苦只有自知。

没有一种敬业的精神是难坚守的。最开始主攻留青和浮雕,后改攻阴刻(里最精细最具有文人气息的鼠牙刻) 线条最细如发丝粗细,都是用双刀法刻出,人物头部如同黄豆大小五官清晰可见,线条还有变化,还要在这么细的线条上表现粗细、轻重、顿挫 。笔锋的偏转和水墨韵味的变化,难度可想而知,行刀时要做到稳、准、狠,胸有成竹,不容半点走刀和划刀,不然作品将前功尽弃,这需要多年的磨练和需要失败的勇气,还需要对书画的理解,对作品的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坚持不懈这应是工匠做好事情的基本态度,应该还要有追求更高的殉道精神。深知功夫在课外,需要学的太多太多,竹刻艺术之路谨记“工匠精神”于心,其路漫漫。

画家黄红(丹红):工匠会离去,工匠精神却永垂不朽

黄红(丹红)

黄红(丹红)

黄红(丹红)作品《千年脉痕》

黄红(丹红)作品《千年脉痕》

我们要区分出“工匠”与“工匠精神”,在艺术上相对而言“工匠”仅指一个靠手艺成活的人,他的技艺不能算高超,在绘画中常常说一个人的画“匠气”,是表示不好,死板、呆板、不灵活的意思。而“工匠精神”则是指人对某一事物的执着与热爱,以及精益求精、孜孜不倦的追求,也就是说只要选定了,就把所有可利用的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其中,去研究去提高。就像我选择了艺术,那么我就认为:“生是艺术的人,死是艺术的鬼!” “工匠”随着人的离去而消失,而“工匠精神”却是可以传承,可以影响很多人,可以永垂不朽的。

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版权作品,转载时须获得授权并注明来源,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

(网络编辑:崔晓萌)
作者
  • 微笑
  • 流汗
  • 难过
  • 羡慕
  • 愤怒
  • 流泪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