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扫码手机端阅读
欢迎关注
经济网小程序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郑扬波
“你怎么把我当骗子在问,搞得我很紧张。”唐女士情绪有些激动。
这一幕发生在2021年5月19日下午,一名年轻女性客户进入浙商银行镇海支行大厅,要求转账并开通网上银行。
大堂经理发现,该客户早上来转过资金,当询问其转账用途时,她的前后说法不一,下午要转账且分多人转出,涉及金额近22万元。
客户账户的异常操作逃不过银行工作人员的火眼金睛。银行工作人员及时报警,协助警方进行案件侦查,最终发现唐女士卷入一起电信网络诈骗案件并涉嫌洗钱。这个过程中,银行工作人员及时管控该账户,共堵截资金40余万元。
支行营业主管回忆,当时询问唐女士转账用途时,对方支支吾吾回答含糊,并避退到银行网点门外。这一行为引发了她们的警觉,她边安抚边退至柜台进行客户身份和账户信息核实,发现唐女士近期的交易明细存在可疑。
“您5月15日-17日有多笔5万以上的大额资金进出,用途还记得是什么吗?”
唐女士神情紧张,低头答:“货款,具体记不清了,我只是开个网银呀。”
此时,有一位自称“客户主管”的人致电唐女士,支行营业人员以保障资金安全,需要了解货款背景为由与这名“主管”进行通话。该“主管”操台湾口音,表示他们的客户急着等钱到账,一直要求银行尽快转账,但无法提供货款的证明材料和贸易合同等依据。
“我原以为客户年纪小,讲不清楚钱的用途,转账受人控制,最后发现是电信诈骗的受害人。”支行营业主管说,想起日常培训常说的从源头预警拦截,故退至后台悄悄报警。
警察到达网点后,初步判断唐女士涉及电信网络诈骗。她一直排斥沟通,警察将其带回派出所作进一步调查,银行工作人员也随同前往配合调查。
经过大量的询问和相关微信转账等交易线索核实,以及同步进行背景调查,警察发现,事情并不简单,唐女士不是单纯的受害人,初步确认其为某电信网络诈骗集团内“洗钱”环节操作人员,即帮助电信诈骗团伙把钱从一个账户搬运到另一个账户。警察初步确认,唐女士是“帮助信息网络犯罪嫌疑人”,需要进一步调查。
办案警察对支行工作人员及时发现异常,果断堵截和处理的做法给予肯定。“你们敏感性很高,报警也很及时,特别是账户及时管控,为我们的案件侦查打了很好的配合。”
据介绍,为贯彻国家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工作的重要指示,浙商银行近期出台《深化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诈骗和跨境赌博工作方案》,健全相关工作机制,避免该行客户直接或间接涉入电信网络诈骗。
近期,浙商银行多家支行在反诈工作中取得突破,成都郫都支行、上海普陀支行、台州临海支行等相继识别并堵截受害者电信诈骗转账。此次镇海支行通过有效拦截,提供线索,协助公安机关侦查电信网络诈骗集团,体现了该行强化反诈骗培训、严格管控的成效。
编辑 | 杨琳
版式 | 孙珍兰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