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 钮文新
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金融,这是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与未来赋予中国金融的历史责任和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他说:“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没有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就不可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很明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仅需要“物质”基础,同时还需要“技术”基础,而中国金融必须为奠定这“两大基础”提供坚实有利的保障,这个保障是什么?长期金融、股权金融、资本金融,而绝非简单的短期货币流动性是否充裕。
按照二十大报告提出的要求:“我们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着力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着力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很明显,要实现这样的要求,中国金融是不是该把着力点置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不是要求金融提供更多更长期限的资本供给,去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
按照二十大报告的要求:“我们要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不是说中国金融要一视同仁地面对市场主体,并让市场提供效率,让金融管理提供更加公平的金融市场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
这样的要求已经非常明确了,中国金融作为为此目标服务的工具,其发展是不是必须据此制订出自身发展的结构性诉求?
当然,党的二十大报告内容全面而丰富,带给中国金融业界的意义重大而深远。中国要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金融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中国金融符合新发展格局的基本要求。什么才是高质量的金融?回答这个问题,或许见仁见智。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短期化的金融,不是高质量的金融。
责编:姚坤
(版权属《中国经济周刊》杂志社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