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是行业话题,更关乎城市的繁荣。如何进一步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丰富文化产品供给?如何让“诗与远方”不仅能“俘获”游客,还能吸引人才?如何让文旅带来的关注度从流量变成“留量”,进而推动城市的发展?
“歌迷之城”正在成为太原一张城市“新名片”。同时,太原也正在依托文艺演出等文旅热点所带来的人气、流量和关注度,寻找经济发展的新增量。
“我们要多措并举兴文旅、促消费、扩投资,让‘文旅兴城’蓄势发力,这对推动衡阳文化和旅游产业全面发展、升级发展,积极培育文娱旅游等新的消费增长点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衡阳市政府主要负责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泉州并非一时的‘网红’,而是‘长红’城市。看似因‘簪花围’声名更显赫,其实是锦上添花,它是诸多‘网红’城市中可望而不可即的存在。”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高舜礼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如此评价。
作为一年中时间跨度最长的旅游旺季,这个暑期,各地政府部门与旅游业界铆足劲、出新招,让文旅消费更“带感”。
围绕问卷所反映的问题,《中国经济周刊》 记者进一步采访了相关专家,探讨如何构建新时代和谐劳动关系。
“国有资本应该在投资中发挥积极的作用,如何作用值得仔细思考。”不久前,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黄益平刚刚结束在深圳的调研,深圳的两种国资创投模式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