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经济网讯(记者 马铭悦)今年5月,云鲸正式对外发布首个跨品类产品——智能洗地机S1,时隔三月,又推出J4和J4Lite两款扫地机新品,研发速度及产品迭代速度较J1到J2有了大幅提升。
“产品迭代速度的加快源自于整个组织快速的成长。”云鲸智能CEO张峻彬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与2021年年初相比,云鲸的团队从200名员工发展到上千名员工,其中产研团队占比达到43%以上,因此,这次发布的新品J4在J3的基础上只用了半年的时间研发。”
2016年10月,张峻彬创立了云鲸智能,方向确定在家庭清洁机器人领域。经历了3年的研发,云鲸于2019年11月推出初代产品——扫拖机器人J1。这款扫拖机器人给用户带来了拖布自清洁的产品解决方案,率先在基站引入水箱,让用户少做了“洗拖布”这一步,推动行业进入“自清洁”时代。一年后,第二代产品J2突破了“自动换水”功能,在当年双11开售首日,1分钟销售额破亿元,7分钟销售额破2亿元。目前,云鲸智能已完成E轮融资,历次投资方包括清水湾基金、明势资本、大米创投、盈峰资本、字节跳动、源码资本、红杉资本和高瓴资本等。
“这些年我们积累了很多平台化、模块化的技术,我相信未来云鲸在多品类、多价格带的战略布局会越来越健全,速度越来越快,用户越来越多。”张峻彬说。
扫地机器人清扫效果不理想、易缠毛发需要手动清理维护,是目前市面产品普遍存在的体验痛点。“J4颠覆了清扫系统的设计。”张峻彬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首先是颠覆了集尘系统的设计,从传统的基站集尘变成机器人智能轻集尘。第二,自研气旋导流式防缠绕滚刷,解决了行业20多年来一直解决不了的痛点——毛发缠绕。另外,我们自研的风机采用航空铝镁合金叶轮和蜗壳一体化设计,配合旋转扩压技术,在性能上全面超越市面同类产品,实现了7800Pa行业顶配吸力,能够轻松应对各种硬质地面、地毯和缝隙脏污。”
去年上市的J3的鲸灵托管功能是云鲸首发的核心功能,在J4这一代产品上,云鲸在传感器硬件和软件算法层面都有比较大的升级优化,实现了更科学的家庭清洁策略设计,也就是鲸灵托管2.0。
在集尘系统上,云鲸扫拖机器人J4独创尘袋毛发压缩技术,每次清洁后会压缩尘袋垃圾节约20%以上空间,可以30天以上免倒垃圾。张峻彬表示,云鲸一直没有推出集尘的方案,是因为在去体验了市面上的集尘系统时,依旧不能让他们满意。“我自己也是扫地机器人的用户,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市面上很多基站集尘产品通过大容量的尘袋设计去实现长达2-3个月的垃圾存储时间,但80%以上的用户都在使用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就会选择扔掉垃圾更换新尘袋,用户在尘袋未装满就抛弃心理上会明显感觉浪费,用户实际上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低频且健康处理垃圾的方式。”因此,云鲸创新机器人轻集尘方案首次推出“滤网式尘袋”概念,将集尘袋与机器人滤网二合一设计,一拎一扔不脏手,让用户实现0维护负担的同时也大大降低耗材成本。“用户实际上需要的是一个能够低频且健康处理垃圾的方式。”张峻彬说。
张峻彬还分享了关于品牌拓品的一些思考,他表示,拓品主要考虑几个维度,一是社会和用户价值,二是平台化技术的兼容性,三是软硬件结合壁垒更高的产品,四是品牌的包容度。“云鲸进入这个品类时能否为用户乃至社会创造新价值,这是首要思考的东西。”他说,“一个品类卖得很好,你去抄一个产品再贴上自己的品牌,实际上对于用户或者对于社会来说,没有创造任何价值。他们为什么不买头部,为什么买你的?你就需要砸很多的营销费用。最后你会发现只是让很多行业的竞争变得更激烈,创造很多产品垃圾,增加行业冗余度。”
张峻彬表示,品牌长红归根到底是企业的组织能力,企业回归到本质就是产品、品牌、渠道。“我有时候也会对一些企业做战略研究,我发现预判一家企业两三年后会不会发展得好,其实是通过组织判断,不是通过现阶段的业务判断。通过组织结构,包括管理规范性,包括创新体系的搭建,两三年后一定能够变得很好。”
最近,云鲸经历了一波快速的人员规模扩张,招了很多人员加入,尤其是应届毕业生。“接下来整个的管理希望这一批应届毕业生能够更好在云鲸得到成长,包括他们的职业规划能够在云鲸得到真正的实现,企业的发展能和个人的发展匹配起来。”张峻彬说,“对于云鲸来说,稳扎稳打去做组织建设和成长,是我们选择的一条路。”
一审:郑扬波 二审:王新景 三审:周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