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沙旱困局 提粮产质效——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绿色草原牧场科技赋能农业增产实践

北大荒集团黑龙江绿色草原牧场地处科尔沁沙地边缘与松嫩平原西部干旱区交汇处,这里既有草原牧场景观的辽阔秀美,也因特殊地理与土壤条件,长期面临农业发展的严峻挑战——保水能力弱、“十年九旱” 的困境,曾让当地农户增收受阻、农业发展承压。

2025年,牧场锚定粮食产能跃升目标,以 “五良”(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配套为核心支撑,深度契合 “五化”(机械化、标准化、规模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要求,聚焦 “科技农业、绿色农业、品牌农业、质量农业” 四大方向持续发力。牧场粮食产能实现质的飞跃,玉米总产量突破90558.15吨,平均亩产较上年明显提升,其中滴灌种植技术下的玉米最高亩产达2112.88斤。“小水滴” 通过浅埋滴灌系统精准供给水肥,既破解了作物生长的资源瓶颈,更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模式创新:滴灌技术 + 党员服务筑牢稳产根基

自 2021 年起,为破解沙旱难题,牧场党委在齐齐哈尔分公司党委的坚强领导与大力支持下,紧扣分公司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引进全套智能灌溉系统,大力推广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逐步提升农业作业水平与种植业抗风险能力。

技术落地初期便见成效:2021 年试验种植 80 亩滴灌玉米,亩产达 914 公斤;2024 年牧场玉米总产量增至 9023.6 吨,平均亩产同比提升4.8%,滴灌玉米最高亩产更是突破 2041.4 斤。

图片1.jpg

2025年,牧场整合5.7万亩耕地规模化应用该技术,却遭遇前期低温冷害(玉米苗长势不均、叶尖发黄)与7月旱情(玉米缺水缺肥、卷叶干枯)双重挑战。对此,牧场党委迅速行动,依托4个 “小水滴” 党员田间服务站与11支党员服务队,深入田间开展补救:通过中耕放寒提升地温、喷施叶面肥补充养分、添加锌元素增强抗逆性,同步精准给水给肥,成功 “救活” 受灾作物。“去年靠滴灌一亩多打200多斤,今年又把受冻的苗救了回来,现在长势这么好,丰收稳了!” 种植户杨海涛的感慨,道出了技术与服务结合的实效。

基础夯实:优储严选守好生产 “第一道关”

年初,牧场农业部门便提前谋划、主动作为,从物资与种子两方面筑牢增产根基。物资保障上,北大荒集团统供肥料,签订3322吨物资供货合同,杜绝 “断供” 风险。种子与农资筛选上,技术团队结合本地沙质土壤、干旱气候特质,精选适应性强、产量高的玉米品种;化肥与农药采购坚持绿色环保原则,优先选用高效低毒产品,实现 “增产” 与 “护生态” 双赢。

同时,牧场严把种子质量关:开展种子分级精选与发芽试验,要求选用品种发芽率必须符合国家标准,为后续高产打下均匀出苗的基础 ——“标准化种植管理,本身就是提单产的关键”。

图片2.png

精细管理:科学夏管护航作物生长关键期

6月正值农作物生长关键期,牧场抢抓晴好天气,以 “精准化、科技化” 夏管作业,为作物丰产扫清障碍。

针对低温多雨导致的部分玉米地块冷害(叶片卷曲发黄、苗株矮小),农机人员逐地块排查,通过深松中耕提升地温,促进根系发育,帮助作物快速恢复长势。

在第九作业区 “水肥一体化” 技术千亩示范方,技术管理更显精细:技术人员于吉伟通过手机操作完成作物多次给肥,精准补充 “液态氮”;无人机同步喷施添加锌元素的叶面肥,既助力作物吸收磷、钾养分,又增强抗逆性,加速玉米苗抗低温,促进快速生长。此外,牧场优化水肥供给策略:加大轮灌单元压力测试,逐单元记录首端注水压力与尾端压力,以保证精准供肥形成数据清单;后续给肥时通过调试变频装置、人工检测支管末端压力,确保每个地块水肥供给恒定,精准匹配作物生长需肥的要求。

智引未来:校地合作让 “科技” 扎根田间

“科学技术是农业生产的最大支撑”,牧场深谙此理,通过深化校地合作,将前沿农业技术转化为实际增产能力。主动与中国农业大学、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北大荒战略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开展合作共建,邀请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提供 “一对一” 技术指导:结合不同作物生长习性、土壤肥力、气候特点,定制播种时机、播种深度、施肥策略、病虫害防治方案,让 “纸上科技” 变成 “田间实效”。

针对核心的水肥一体化技术,牧场特邀黑龙江大学专家开展专题培训,内容涵盖滴灌系统构成、设计布局、管理要点、高产栽培模式,以及节水设备使用、地下网管设计、农田肥料配比等实用知识;培训后组织学员研讨交流,确保农户真正学懂、会用。“以前种粮靠摸索,现在有专家当面教、现场指导,不仅难题解决了,还能多打粮多挣钱!” 有着多年种植经验的丛亚惠,道出了农户对技术培训的认可。

图片3.png

近年来,牧场始终践行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 战略:将65厘米小垄改为110厘米大垄,适配规模化种植;为原有机具加装无膜浅埋滴灌铺设装置;引进远程智能化全天候水肥一体化设备,搭配无线控制设备与田间脉冲电磁阀,实现远程操控电磁阀开闭 ——“自动轮灌、智慧灌溉” 既提升了田间操作效率,更让沙旱地区的农业生产 “更可控、更高效”。

如今的绿色草原牧场,正以科技为笔、以实干为墨,在曾经的沙质土地上挥毫作答。昔日那些易沙化的旱田,早已蜕变为连片的高产良田;每到丰收季节,金黄的玉米穗沉甸甸垂落,饱满的大豆荚压弯枝头,田间地头满是丰收的图景。

科技赋能彻底改写了制约农业发展的 “短板”,不仅拓宽了农户的增收渠道,更将过去的发展劣势转化为干旱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 “特色优势”,稳稳书写出 “旱区变粮仓” 的时代新答卷。(高婕)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