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用车辆来回搬运,现在粮食坐上“空中缆车”,直接从烘干塔“飞”到粮仓——在黑河市爱辉区坤河乡益海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一条240米长的“空中走廊”成了今年秋收的转运主力军。这条架在空中的输送带,就像一条专为粮食修建的“传送带”,每天能把海量金黄的玉米从烘干塔快速、直接送进储粮点。合作社负责人周天昊介绍,和以前靠车辆搬运的老办法相比,这条“空中快线”每天的工作效率提高了30%以上,不仅省时省力,还大大降低了粮食转运中的损耗。
输送带系统转运干粮
这样高效的场景,在去年的合作社内是无法看到的。进入收粮高峰期,潮粮进入,干粮储存是合作社再日常不过的运行作业,换成场地充足的合作社,年收5万多吨粮,心里得乐开花,可轮到益海农业合作社理事长周天昊,却是一种甜蜜的“负担”:我们地方小,潮粮进来堆成了山,从烘干塔烘出来的干粮就没有地方可以储存了。”为了解决这一实际状况,不得不另外租赁一处院落存储干粮,但这个决定也无形中增加了额外的运输费用:“去年光运输干粮就产生了7万多元的费用。”周天昊说道。
利用输送带传送到储存区域的干粮
为破解这一难题,今年年初,周天昊在外出考察时意外发现输送带系统的实用性,并在现场算了一笔账:参照去年烘干塔烘干的玉米吨数来测算,一座烘干塔一天能烘干700多吨23个水的玉米,3辆15吨的货车,需要往返31次,花费24小时才能全部输送完毕。而输送带系统1小时就能输送约58吨干粮,12个小时就能完成当日全部干粮输送工作。了解到这一优势后,他当下决定,投入20万元购置了这套智能化输送带系统,而这一决定,也改变了以往依赖车辆全天无休往返转运的作业方式,成功构建起从烘干到储存的“无缝对接”新模式。周天昊介绍,智能化输送带系统的使用,不仅减少了费用和人工,实用性也非常的强,预计三年就能回本了。
成本的降低和效率的提升,让合作社能够将更多资源投入到前端粮食处理环节。如今,工人们正全力投入到确保粮食品质的基础工作中:“现在我们每天的任务量挺大的,老百姓从地里收回来的玉米,直接就送来了,但是它里面有杂质,我们得先通过机械筛一下,再利用传送带送进烘干塔进行烘干,幸亏今年安装了输送带,不然这堆成山的粮,根本烘不完。”
黑河市爱辉区坤河乡益海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工人操控输送带系统运输干粮
智能化输送带系统的运用,不仅改变了合作社的作业方式,更折射出整个地区粮食产后环节的深刻变革。从传统人力搬运到如今的智能传输,背后,既有合作社主动求变的创新意识,也离不开当地政府营造的良好发展环境:“我们坤河乡也一直大力支持辖区内的大中型的合作社,升级设备,采用先进的机械作业方式,鼓励辖区的大中型农业合作社,更新升级智能化设备,争取让智能化、机械化系统和设备,全面覆盖春种夏管到秋收,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的目的。”黑河市爱辉区坤河达斡尔族满族乡副乡长王黎介绍。
近年来,黑河市爱辉区持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支持和资金补贴等多种方式,积极推动粮食产后处理环节由传统人工向智能化、机械化转型,鼓励和推动全区农业合作社、种植大户引进新设备、应用新技术,全面提升粮食产后处理能力,为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关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