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质良田” 守护“黑土粮仓” ——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筑牢粮食安全根基纪实

黑土沃野间,机械轰鸣奏响丰收序曲;田埂沟渠旁,建设者们正为来年耕耘挥汗如雨。近年来,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始终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提升农业综合效益的“金钥匙”,深入践行“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夯实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提升耕地质量,让一片片黑土地焕发新活力,为守护“黑土粮仓”、筑牢粮食安全根基写下生动注脚。

11.png

抢工期赶进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

“这车土拉完,这条排水沟的任务就收尾了!今年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我们从2024年冬季就启动了鱼眼泡治理,现在每天延长作业时间,就是想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争取10月底前全面完工。”在第六管理区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项目施工现场,工程项目负责人李刚指着眼前忙碌的场景介绍道。

施工现场一派热火朝天,6台挖掘机挥舞铁臂,24辆运输车往来穿梭,施工人员各司其职,从土方开挖到石料堆砌,每一道工序都紧张有序。“为了抢在冻土期前完成工程,我们增加了人力物力投入,实行‘人歇机不歇’的轮班制度,每天作业时长超过12小时。”李刚说,尽管秋季气温逐渐降低,但大家的干劲丝毫未减,只为让高标准农田早日发挥效益。

同样繁忙的景象也出现在第三管理区的建设现场。曾经因积水常年闲置的“鱼眼泡”,如今已被平整的黑土覆盖,几台大型挖掘机正在进行最后的土地整型,运输车将秸秆捆有序运至侵蚀沟旁,等待填充作业。“我们抢抓秋季施工黄金期,每天出动4台挖掘机、十余辆运输车,重点推进鱼眼泡治理和侵蚀沟修复,目前已完成90%的工程量。”项目施工单位负责人李长江擦了擦额头的汗,语气中透着自豪,“你看这片地,治理完成后能新增耕地近2公顷,明年就能种上玉米、大豆了。”

据了解,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今年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紧扣“生态优先、藏粮于地”原则,在工程设计中融入黑土保护理念。针对辖区内侵蚀沟多、鱼眼泡分布广的特点,创新采用“打桩+插柳+秸秆包”治理侵蚀沟,以“客土回填+秸秆填筑”改造鱼眼泡,既解决了秸秆离田难题,又通过秸秆的缓冲作用减少水土流失,实现了生态保护与耕地提质的双赢。

科技赋能增效:让黑土地“肥力”与“活力”双提升

“截至目前,我们通过秸秆填沟的方式,已治理侵蚀沟35条,使用秸秆5万立方米,恢复耕地面积约6公顷。”工程建设部副部长郎红全拿起一份数据,语气坚定,“这种方式不仅能减少水土流失造成的耕地损失,还能通过秸秆腐熟提升土壤有机质,让周边耕地的稳定性和生产力显著提高。”

在侵蚀沟治理现场,可以看到工人正将打包好的秸秆整齐码放入沟,再覆盖一层黑土。郎红全解释道:“秸秆在沟内缓慢分解后,既能形成‘生物坝’拦截泥沙,又能为土壤补充养分。”

除了创新治理模式,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还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科技深度融合。在项目区,新修的机耕路宽阔平整,可满足大型农机通行;新建的圆涵和截根沟形成了科学的灌排体系,既能应对汛期积水,又能在干旱时及时补水。“以前地块积水太严重了,大型收割机进不来,现在路通了、沟畅了,收获机、播种机直接开到田间,种地越来越省心了!”第三管理区种植户张建军说,他种植的20公顷耕大豆地就是去年纳入高标准农田项目后改善的,今年秋收效率提高了30%。

“我们始终坚持‘良田粮用’,通过工程措施与生态措施结合,让项目区实现‘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负责人王智介绍,项目建成后,田间作业道路通达率达100%,水资源利用率提升25%以上,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高0.1个百分点,“更重要的是,种植结构得到优化,我们可以根据土壤肥力精准安排作物布局,让每一寸黑土地都发挥最大效益。”

如今,走进二龙山农场的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4小时作物监控仪、土壤墒情检测仪等科技设施随处可见。通过数字化管理平台,管理人员可实时掌握土壤湿度、肥力等数据,为种植户提供精准指导。“科技让种地越来越‘智慧’了,以前凭经验,现在靠数据,这就是高标准农田给我们带来的实惠。”种植户们的感慨,道出了黑土地上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

长效管护护航:建万亩良田 筑牢粮食安全基石

“近年来,我们先后建成高标准农田近10万亩,这些耕地的平均亩产比普通农田高15%-20%,成为名副其实的‘吨粮田’‘放心田’。”站在示范地块旁,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强望着金黄的豆荚,语气中满是欣慰。

粮以田为基,农以田为本。作为北大荒集团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始终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专项工作小组,从项目规划、资金保障到质量监管,建立全链条管理机制。“我们严格执行‘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聘请第三方机构全程监督施工质量,每一道工序都要通过验收才能进入下一环。”工程建设管理部总经理宁云刚说,为了确保项目长久发挥效益,农场还建立了“谁使用、谁管护”的长效机制,将管护责任落实到管理区和种植户,定期开展设施检修和土壤监测。

2025年,农场的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项目投入9686万元,治理50处鱼眼泡、新建24座圆涵、整治11条总长3.283公里的侵蚀沟、开挖17条总长19.952公里的截根沟,修缮19条总长19.952公里的机耕路。“目前项目已完成总任务的80%,建成后将恢复增耕地近10公顷,惠及种植户200余户。”宁云刚表示,项目全部完工后,农田耕作利用系数将提高10%以上,综合效益提升显著。

高标准农田的持续建设,不仅让粮食产能稳步提升,更带动了职工收入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数据显示,近五年农场职工人均收入年均增长8%,其中高标准农田项目区的职工收入增速高出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同时,通过侵蚀沟治理和植被恢复,项目区水土流失量减少60%以上,区域性气候调节能力和水分涵养能力显著增强,黑土地呈现出“越种越肥、越种越活”的良好态势。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围绕‘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藏粮于地’主线,把高标准农田建设与乡村振兴、黑土保护紧密结合,计划到2026年再建成高标准农田6万亩,让更多黑土地实现提质增效。”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工程建设部负责人郎红全表示。

从零散地块到连片良田,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从单一生产到生态循环……二龙山农场有限公司用一块块高标准农田的崛起,诠释着对“保障粮食安全”的深刻理解。在这里,每一寸黑土地都承载着丰收的希望,每一项建设工程都凝聚着守护的决心。

秋风吹过,金色的稻浪与黑色的沃土交相辉映,新修的沟渠如银色丝带镶嵌其间。在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上,二龙山人正以实干精神继续耕耘,让高标准农田成为守护“黑土粮仓”的坚固基石,为端稳端牢“中国饭碗”贡献着北大荒力量。(张国文)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