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丰收的喜悦扑面而来。金黄的大豆田里,大型收割机正忙碌地穿梭其中,饱满的豆荚欢快地卷入机身;不远处的玉米地,沉甸甸的果穗压弯了秸秆,实收测产的数据一次次刷新纪录。玉米实收亩产最高突破2125.6斤(标准水14%),大豆实收亩产最高突破538.4斤,双双创下历史单产新高。
这份亮眼成绩单的背后,是红星农场坚定不移推行“北安模式”的生动实践。以“良种、良法、良田、良机、良制” 的“五良”配套措施为有力抓手,通过标准化种植、科技化赋能、精准化服务的协同发力,让粮田高产有了“密钥”,成功实现了粮食大面积单产的跨越式提升。
标准为基步步为营
“以前种地,全凭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心里总是没底,就怕收成不好。现在可不一样啦,有了明确的标准,从选种开始,每一步都知道该怎么做 ,心里特别踏实”。张作栋站在自家大豆田边,望着等待收获的大豆,满是感慨地说道。在红星农场,像张作栋这样感受着种地方式巨大转变的职工还有很多。如今,“靠标准种地”已成为这里农业生产的新常态。
在全面推行“北安模式”的进程中,红星农场紧紧抓住“标准化”这个核心,把“五良”措施精心细化为一个个切实可行、能够复制的操作规范,成功构建起一套贯穿“产前 - 产中 - 产后”全流程的标准体系,为粮食高产筑牢了坚实根基。
产前,该农场与北安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携手合作,共同制定了《良种筛选与推广标准》。在众多品种中,经过严格筛选,确定了大豆龙达137、3092,玉米先玉 1219 等优质品种作为重点推广对象,详细明确了这些品种的各项筛选指标,确保良种在农场的覆盖率达到100%。这就好比为农业生产挑选了最优秀的“种子选手”,从源头上为丰收奠定了基础。产中环节,农场推出的“良法操作清单”成为农户们种地的“行动指南”。播种时,对播种机的行距、株距都有精确规定;深松作业时,明确了深度要求,还贴心地为深松设备加装护苗、碎土装置,在保证作业效果的同时,最大程度保护幼苗。在健身防病方面,不仅详细标注了除草、施肥、病虫害防治的最佳时间节点,还对各项关键技术参数作出了明确说明。为了确保这些标准能切实落地执行,农场专门组建了“标准督导队”。这支队伍由专业的农业技术人员组成,分成3个督导小组,穿梭在田间地头,定期开展标准化检查。一旦发现问题,立即督促农户整改,力求标准化种植执行率达到98%以上。产后,农业技术人员也没闲着,为农户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免费为种植户检测大豆蛋白等四项指标,让他们清楚了解自家粮食的品质。凭借这些检测数据,农场帮助种植户实现粮食优质优价,让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应有的回报,真正做到了从种到收的全流程保障。
科技赋能智领农潮
在红星农场的数字农业指挥中心里,技术人员步春雷站在巨大的电子屏幕前,手指熟练地操作着键盘,屏幕上实时切换着农场各地块收获的画面。“现在,咱们只需要坐在这个指挥中心里,就能线上派车,收获进度与质量尽收眼底。” 步春雷自豪地介绍道,“通过这个系统,我们能实时掌握土壤墒情、作物长势,连田间机械作业情况都能了如指掌,然后按照设定好的指标,精准指挥每一项农事操作”。为了将科技优势充分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红星农场精心打造了“智慧农业 + 农机升级”的双轮驱动模式,让科技的力量全方位融入农业生产每一个环节。
在智慧农业建设方面,各种先进技术大显身手。今年,农场首次启用无人机AI 巡田,小巧灵活的无人机在田间上空盘旋,像一个个不知疲倦的“侦察兵”,快速扫描着农作物的生长状况。在玉米地里,新安装的作物长势参量速测仪正实时监测着叶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作物产量等关键数据。这些数据通过分布在田间的172个物联网监测节点,源源不断地传输到后台。在这里,大数据分析系统就像一个智能“军师”,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快速生成详细的“田间管理指导方案”,为种植户们提供精准的农事操作建议。
在农机装备升级上,红星农场同样不遗余力。今年,农场一口气引进了9台阿玛松播种机、5台豪獅播种机和1台垦征8568联合收割机。这些崭新的农机具,一进入农场就成为了田间的“明星”,凭借先进的设计和高效的性能,大大提升了作业效率和质量。同时,农场还对现有的34台套联合收割机进行了全面“升级改造”,为它们集中安装了防倒伏装置、挡泥板、防嘣粒组件、防掉棒设备等减损装置,总计130余套。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装置,却发挥了大作用,从硬件层面为粮食减损筑牢了坚固防线。除了自身加大科技投入和设备更新,红星农场还积极借助外部科研力量,与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垦科学院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机制。邀请专家团队进驻农场,针对农业生产中的难题开展技术攻关。
通过一系列科技举措的实施,农场今年大豆平均单产达到404斤,较去年增长3%;玉米平均单产达到1850斤,比去年增加5% ,科技赋能的成效一目了然。
服务护航安心种粮
“从春耕备耕时,农场就帮我们把种子、肥料都送到家门口;到了田间管理的时候,技术人员随时在地里指导,有问题随叫随到;秋收时,又帮忙联系收割机和收购商,一条龙服务,把我们想到的、没想到的都安排得妥妥当当 。” 种植户张作良掰着手指,细细数着农场提供的各项贴心服务,言语间满是感激。今年,他种的760亩玉米喜获丰收,农场对接粮食收储企业,帮助种植户进行粮食销售,每吨比市场价高出40元钱,这一算下来,仅这一项就多增收了2.8万元,让张作良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农场服务的力量。
在深入推行“北安模式”的过程中,红星农场始终将“服务”视为保障粮食单产提升的重要支撑,围绕种植户生产过程中的“急难愁盼”问题,精心打造“全链条、保姆式”服务体系,全力以赴为种植户排忧解难,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种好“高产粮”。
产前,为了让种植户准时用上优质、放心的种肥药,农场建立“优质种肥药统一供应”机制,专门开辟了直通管理区的“配送上门”服务通道,今年累计为种植户配送种子1100吨、肥料14331吨吨,集团化运营率100%,节省种植成本136.03万元。产中,农场组建“技术服务小分队”,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开展“点对点”指导,及时解决种植户的技术疑问,今年累计接受群众热线咨询1200余人次,解决技术难题120余个,他们用实际行动为农作物的茁壮成长保驾护航。产后,农场搭建“产销对接平台”,一方面与九三食品公司、九三粮食收储公司等大型粮企建立合作关系,确保粮食“产得出、卖得好”;另一方面,为种植户提供“农机调度”服务,建立农机作业信息库,整合全场34台收割机、55台拖拉机的信息,通过“线上预约管控、线下调配验收”的方式,实现农机作业的高效运作与衔接。今年秋收期间,农场通过农机调度,将大豆、玉米收割周期较往年缩短3天。
如今,红星农场正站在新的起点上,将继续深化“北安模式”的应用,不断完善“五良”配套体系,持续加大科技投入,提升服务水平,向着更高的粮食生产目标奋勇迈进,为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贡献红星力量。(芦长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