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纬50度的丰收答卷 建边农场大豆产量双破历史峰值

在年有效积温仅2000℃的北纬50度的寒地农业带,北大荒集团建边农场聚焦低温冷害等农业痛点,通过良种选育、黑土养护、科学管控三维发力,2025年成功实现大豆单产、总产双破历史峰值,统管地平均单产超400斤,为高纬度地区粮食安全与农业高质量写下新篇。

11.png

良种攻坚:八年筛选育出抗寒“丰产尖兵”

历史上的建边农场,大豆以“黑河43”等系列为主,‘十年九绿’是常态,亩产卡在300斤左右打转,遇上倒春寒更是产量不保。为打破品种桎梏,建边农场从2018年开启长达八年的品种攻坚,累计引进200多个大豆品种建立专属试验区,组建专家团队从发芽率、抗寒性到抗病性、丰产性进行全维度考核淘汰,最终筛选出龙垦3301、龙垦311等“抗寒尖兵”。

作为国审超早熟品种,“龙垦3301”以112天生长周期精准适配寒地短无霜期,2020-2021年区域试验平均亩产达154.3千克,较对照品种增产5.9%,2022年生产试验增幅进一步提升至8.4%。今年种植的龙垦3301,尽管春播时遭遇低温,延迟播种十天左右,但地块出苗率却超95%,最终亩产比去年高出80斤。而“龙垦311”不仅耐低温能力突出,苗期遭遇短时霜冻仍能正常生长,茎秆韧性较老品种提升20%以上,不仅产量相对高,且蛋白含量达38%以上。

2025年,统管地大豆单产最高达512斤,六个管理区单产均超400斤,较近五年平均单产比提升了11.1%。农场自繁全田推广的龙垦311、龙垦3301、龙垦306、九研13四个良种为大豆丰产筑牢了品种根基。

22.png

黑土养护:经年“养地”让耕地变厚变肥

黑土地是寒地农业的命根子,十月的建边农场,深松整地后的地块垄体笔直、黑土油亮,捧起一把土壤,松软的质感中带着湿润的养分。“以前连年种大豆,地越种越薄,亩产一年比一年低,现在‘养地’跟上了,地肥了,产量自然就上去了。”第二管理区主任孙波经管土地20多年,对黑土地的变化感受最深,二区耕地实施黑土保护措施后,大豆亩产比五年前多了120斤。

作为北大荒黑土地保护示范区重要组成部分,建边农场制定“用养结合”的黑土保护方案,以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科学轮作为核心,全面提升耕地质量。在耕作管理上,农场坚持30厘米深度深松作业打破犁底层,配合“松、耙、起、压”一条龙模式提升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将大豆起垄高度提高至20厘米保持地温,缩减苗带宽度至40厘米优化生长空间。每到秋收后,农场都会组织秸秆碎混还田,70%的秸秆回归土壤,再加上每年定期抛洒粪肥,为黑土地量身定制“营养套餐”。针对侵蚀沟问题,农场实行“一沟一策”治理,有效遏制黑土流失,如今耕作层厚度已稳定在27厘米以上,较五年前增加3厘米,土壤有机质含量年均提升。

科学轮作更是让耕地“焕发生机”,农场推行“大豆-玉米-小麦”轮作模式,有效解决连作导致的地力下降问题。数据显示,连作三年以上的地块亩产会下降15%-20%,轮作大豆不仅根腐病发生率从往年25%降至5%以下,亩产还比连作时多收50斤,真正实现“地肥粮丰”。

精准管控:科学施策破解农时与灾害难题

2025年春天,建边农场遭遇春涝,田间积水最深达38厘米,播种被迫延后10天。在积温稀缺的寒地,晚播一天就可能错过最佳生长期,影响全年收成。为抢回农时,农场迅速成立应急小组,组织人工与机械配合抢排积水,同时调度播种机错峰排班,白天抢播无积水地块,晚上加班检修设备,最终在一周内高质量完成21.26万亩大豆播种,漏播率从往年8%降至2%以下,幼苗整齐度提升10%,彻底避免晚播苗弱问题。

这场“抢播逆袭战”,是农场全周期精准管理的缩影。2025年,从播种到收获,科技智慧贯穿始终,播种时速严控在6公里以内,确保种子深度与间距精准,配合“种肥分施”技术让种子与肥料保持5厘米安全距离,解决了长期困扰种植户的“烧苗”“脱肥”难题。

全生育期执行“一次深松、两次中耕、四次健身防病”标准流程,让大豆根系深扎土壤,抗旱抗涝能力显著增强。针对不同地块肥力差异,农场划分高、中、低产田实施差异化管理,低产田通过增施生物菌肥改良,地处嫩江沿线的第六管理区低产田改良后,今年亩产提升15%以上,昔日“望天田”成功变身“丰产田”。

从历史上的亩产300多斤到2025年首超400斤,建边农场的大豆丰产故事,是北大荒集团“科技赋能寒地农业”的生动实践。在北纬50度的黑土地上,良种扎根沃土,科技护航生长,曾经的自然限制正被逐一打破,为东北地区寒地农业高质量发展写下鲜活注脚。(李艳丽)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