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鎏金红艳艳
格球山的助秋故事

时维十月,序属良辰。北国的风褪去了夏的燥热,给格球山披上了一层鎏金的盛装。漫山遍野的果实褪去青涩,以最饱满的姿态缀满枝头,成熟的作物将沃野染成一片深邃的金黄,与偶尔裸露的黑土地交织,宛如大自然精心绘制的油画。

在这幅丰收的画卷中,除了轰鸣的收获机车、忙碌的整地机械,还有一群特殊的身影——他们胸前佩戴着鲜红的党员徽章,手臂上套着醒目的红袖标,身上穿着整齐的红马甲,穿梭在田间地头、粮场仓库,他们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以科技为支撑解锁了一个又一个丰收密码,2025年,粮食单产和平均亩产再创历史新高,大豆最高亩产564斤、平均亩产473斤,玉米最高亩产1936斤(14%标准水)、平均亩产1593(14%标准水),用汗水与担当讲述着一个个温暖动人的助秋故事。

匠心于行,这是一个精益求精的故事

“每平方米大豆损失必须控制在1.5%以内,这不仅是数字,更是对职工群众一年辛劳的承诺。”在格球山二区的大豆地里,党员技术服务队农业技术员姜毅正蹲在田埂上,小心翼翼地捡拾着收割机作业后散落的豆粒,一边清点一边对身边的农机手叮嘱。为了实现“机收减损就是增产”的目标,公司早在秋收开始前,就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片区调研,结合往年经验与今年作物生长情况,制定了《各作物机械化收获减损技术指导意见》,从机具改造、参数调试到作业规范,每一个环节都做了细致要求。

11.png

针对往年收获时容易出现的“蹦粒”“泥花脸”问题,技术团队反复试验,各管理区联合组建了党员攻坚小分队,专项研究机收减损措施,总结出了一套机收减损办法,比如在收割机割台上方加装防蹦粒拉网,有效减少豆粒在收割过程中的飞溅;在割刀后方安装防土挡板,避免土壤黏附在豆荚上影响品质;为部分地块的收割机加装小分禾器防倒伏装置,解决因作物倒伏导致的漏收问题……这些看似简单的改造,却让机收损失率比往年降低了近0.2个百分点。

除了机具改造,合理安排车辆与动态调整作业参数也是关键。每天清晨,党员志愿服务队农机调度员田春鹏都会根据天气预报、土壤湿度和作物成熟度,为不同片区分配合适的收割机与运输车辆。“今天东南风三级,土壤含水率18%,二区的大豆适合上午收割,作业速度控制在每小时5公里;四区地块平整度稍差,下午再安排大型收割机进场,速度调低到每小时4公里。”这样精准地调度,让每一台农机都能在最佳状态下作业。遇到职工群众反映的农机故障问题,他更是第一时间联系维修团队,一次,四区一位农户的收割机在作业中突然出现割台卡滞,眼看天色渐暗,若不及时修好,地里的大豆可能会因夜间露水受潮。他赶紧联系维修师傅,带着工具包赶到现场,用了两个多小时,最终在天黑前修好了机器,有效保障了秋收工作顺利进行。

集思广益,这是一个和衷共济的故事

秋收不仅要“收得好”,更要“卖得好”。随着一批批粮食陆续收割入库,如何让粮食卖出好价钱,成为职工群众最关心的事。格球山农场辖区内的几家烘干厂作为粮食储存与加工的重要枢纽,每天都要处理上千吨湿粮,而烘干能力有限与粮食集中入库的矛盾,一度让烘干厂负责人犯了难。“要是湿粮不能及时烘干,很容易发霉变质,一年的辛苦就白费了。”看着排队等待烘干的粮车以及不能及时收获入库的粮食,种植户们急得满嘴起泡。

ͼ1.png

就在这时,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党员干部,迅速行动起来,一方面,协助烘干厂优化烘干流程,增加夜班烘干班次,同时协调周边烘干厂分流部分湿粮,缓解烘干压力;另一方面,运用市场信息,积极联系外地客商,邀请他们实地考察格球山的粮食品质,争取更高的收购价格。同时鼓励普通党员发挥作用,一区的党员佟海军是一位有着十几年粮食种植和销售经验的“老粮人”,依托自家烘干厂这个平台,不仅熟悉粮食市场行情,还积累了不少客商资源。为了留住意向的客商,他常常陪着客商在粮场常驻,从清晨的粮食晾晒,到中午的品质检测,再到傍晚的烘干入库,全程细致讲解,提升了粮食销售量。

在佟海军的带动下,各管理区的职工也纷纷行动起来,有的利用社交媒体发布粮食销售信息,有的联系外地亲友推荐客户,形成了“人人参与销售”的良好氛围。截至目前,公司共销售粮食5万余吨,平均收购价格高于周边地区,为职工群众增收近150万元。

十目所视,这是一个保驾护航的故事

“秋粮收购必须做到‘公平、公正、公开’,绝不允许出现‘压级压价’‘暗箱操作’的情况。”在秋粮收购启动会上,公司纪委书记的话掷地有声。为了确保秋收工作廉洁高效推进,公司构建了“农服部门+农业发展部+纪委”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从作物收割、粮食烘干到收购销售,实现全程监督无死角。

农服部门作为一线监督力量,每天安排工作人员深入各片区,检查收割机作业是否符合减损标准、粮食运输是否存在抛洒遗漏等情况。在三区的一处粮点,农服工作人员发现有个别收购人员在粮食检测时,故意提高杂质含量,试图压低收购价格。工作人员立即制止了这一行为,并当场重新检测,确保农户得到合理价格。农业发展部则负责对粮食质量与数量进行抽检,每天从各粮点随机抽取样品进行检测,核对粮食入库数量与台账是否一致,防止出现“短斤少两” 问题。

纪委的监督则聚焦廉洁风险点,通过设立举报电话、开展专项检查等方式,严肃查处秋收过程中的违纪违规行为。针对粮食收购中的“人情粮”“关系粮”问题,纪委工作人员采取“四不两直”的方式,不定期到各粮点突击检查,查看收购记录、调取监控视频,确保收购流程规范透明。此外,纪委还在各片区设立了廉洁监督岗,聘请职工代表担任监督员,让监督力量延伸到田间地头。正是这全方位、多层次的监督,让今年的秋收工作始终在阳光下运行,未发生一起职工群众投诉事件。

芳华待灼,这是一个砥砺奋进的故事

“年轻干部就要到一线去,在秋收的‘大熔炉’里锤炼本领、增长才干。”这是公司党委对年轻干部的要求,也是一群年轻干部的行动指南。秋收工作中,公司择优选派年轻干部,组成“助秋先锋队”,深入各管理区参与秋起垄、秋整地等工作,在实践中砥砺奋进。

ͼ2.png

29岁的小尚是“助秋先锋队”的一员,刚到四区时,他对秋整地的标准不太熟悉,看着田间的垄形、垄距,根本不知道如何判断是否合格。管理区的老技术员看出了他的困惑,主动带着他下田,手把手教他测量垄距、检查垄形平整度,讲解秋整地对来年播种的影响。“秋起垄要做到‘直、匀、实’,垄距误差不能超过5厘米,否则会影响播种密度和作物生长。”老技术员的话,小尚都认真记在笔记本上,每天跟着老技术员在田间奔走,从最初的“看热闹”变成了后来的“懂门道”。

在秋整地过程中,年轻干部们不仅学习技术,还主动帮助困难职工。三区的叶大爷年老体弱,家里的5亩地眼看就要错过最佳整地时间,在三区班子的带动下,先锋队的年轻干部主动放弃休息时间,顶着烈日帮叶大爷整地。他们分工协作,有的联系拖拉机起垄,有的跟在后面检查质量,当天就完成了整地工作。

经过一个多月的一线锻炼,年轻干部们不仅掌握了秋起垄、秋整地的技术标准,更在与职工群众的朝夕相处中,读懂了“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的含义。他们用青春的汗水,在鎏金的大地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奋斗篇章,也为格球山的农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流云风扫散烟炊,转眸又是一华年。当最后一台整地机车驶离田间,格球山的秋收工作也将画上圆满的句号,金色的田野里,留下的不仅是沉甸甸的丰收,还有那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动人故事。(崔鸿雁)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