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孙吴县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的田野上硕果累累,玉米、大豆迎来丰产季。大豆最高单产每公顷达8800斤,玉米单产突破39000斤,沉甸甸的粮穗里藏着丰收的喜悦,更写满了该乡抓牢粮食生产的扎实作为。作为新晋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孙吴县沿江乡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为指引,通过四项“硬举措”筑牢丰产根基,交出了一份农业提质、粮食增产的亮眼答卷。
备耕先行,筑牢土地“压舱石”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2024年秋收刚过,沿江乡便抢先谋划,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投入大型农机,全面推进秋整地、秋起垄一体化作业。深耕细作之下,整地深度提升至30厘米以上,成功打破犁底层,既增强了耕地保水保肥能力与抗逆性,更为来年春耕抢得了主动,从源头夯实了丰产基础。
科学选种,激活品种“优质基因”
良种是增产的核心密码。乡党委政府主动对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家,结合本地地形气候特点精准施策。玉米选用耐密、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配套科学施肥与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大豆精选高油高产品种,同步推广种子包衣、根瘤菌应用等配套技术,实现了粮食产量与品质的双重提升。
科技赋能,按下管理“加速键”
现代农业的竞争,本质是科技的竞争。依托本年度高标准农田建设带来的地力提升,沿江乡大力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全乡75%的耕地采用大垄密植技术,保苗量与亩产得到显著提升。在此基础上,2.6万亩玉米示范田落地“三新”项目,2.55万亩农田推行“一喷多促”技术,通过无人机喷施混合药剂实现“促生长、防病害、提产量”多重效果,标准化管理让科技真正转化为粮食增产的实效。
合作聚力,激活发展“新动能”
单打独斗难成气候,协同发展方见实效。沿江乡积极深化垦地合作,与红色边疆农场有限公司携手托管1.71万亩耕地,打造2309亩高标准样板田。借助垦区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合作地块实现大幅增产,其中大豆亩增80斤、玉米亩增200斤,生动诠释了“合力兴农”的强劲效能。
如今的沿江满族达斡尔族乡,已凭借扎实的农业发展成效获批国家级农业产业强镇。站在新起点,该乡明确了更清晰的发展路径,将进一步扩大秋季备耕覆盖范围,推广智能农技装备与技术,拓宽垦地合作广度与深度。从田间管理到产业升级,从单产提升到强镇建设,沿江乡正以实际行动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书写独具特色的“沿江方案”。(王丽婷 李茜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