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广袤的田野上稻谷飘香,机车往来作业,到处呈现出一派丰产丰收喜人景象。近年来,在这片黑土地上,以提高粮食产能为核心的农业变革正深度实施,不断结出丰硕成果,2025年分公司粮食总产将突破22.58亿斤,经测算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主要作物平均亩产分别达到640公斤、660公斤、190公斤和2700公斤的新高,实现大面积单产提升。这背后,是分公司紧紧围绕“四个农业”为方向指引,坚定不移走“五良”——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融合发展之路,向科技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的生动实践。
“良田”改造 夯实丰产根基
过去,耕地质量参差不齐是制约单产提升的瓶颈,地块零散、渠系老化、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职工靠天吃饭的心理阴影始终挥之不去。
面对这一困境,齐齐哈尔分公司以良田建设为突破口,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和黑土地保护工程,掀起了一场深刻的土地治理革命。泰来农场很具代表性,过去水田格田小而散,机械作业效率低,水资源利用率也不高。如今,通过大规模格田改造,将原先插花式的小格田,整合成单个面积1-2公顷的标准化方格田,实现了中间是道路、两侧是格田、四周是水线的现代化布局。平地精度达到每10延长米误差不超过1厘米,改造后不仅农机作业效率提升20%以上,节水节肥超过15%,更为大机械精准作业创造了条件,为水稻高产稳产打下了坚实基础。
“泰来农场实际只是分公司的一个农业缩影,为了改造农田设施,这几年分公司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充分利用农田项目资金,在11个农(牧)场夯实硬件基础,格田、建渠、修路、打井……,真正把这些钱用在了刀刃上,让农业基础更牢,丰收更加有保障。”分公司农业发展部总经理韩明政介绍道。
据了解,2025年分公司实施超长期国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5个,总面积达16.8万亩。同时还通过深松整地、保护性耕作、增施有机肥等综合措施,持续为黑土地加油,耕地质量得到显著提升,让曾经的“望天地”变成了高产田、稳产田,良田已成为保障粮食安全最可靠的根基。
大豆收获
“良种”选育 激活增产动力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过去,各农场品种多、乱、杂,农户选种凭经验,主栽品种不突出,越区种植风险大,严重制约了单产水平的整体跃升。
为解决这一问题,齐齐哈尔分公司双管齐下,通过强化顶层设计,严控品种准入,按照集团推荐和园区试验,分公司明确各农(牧)场每个作物主栽品种不超过2个,搭配品种不超过3个,并严格推荐适应不同积温带的优质高产品种,如第一积温带的先玉1483玉米、黑农51大豆,第二积温带的绥粳18水稻等,从源头上杜绝了越区种植,实现了品种布局的标准化和科学化。
分公司每年对数十个新品种进行对比试验,以最高产品种为对照,甄选出3~5个最具增产潜力的苗头品种将作为主推的优质高产品种。
“我们通过园区试验,把品种的特性摸得清清楚楚,哪个抗倒伏、哪个产量高、哪个品质好,数据说了算,再向种植户推广时心里就有底了。”查哈阳农场农业科技服务中心主任纪洪飞在试验室记录着每一组数据,为下步良种选育做足准备。
今年,分公司还积极与垦丰种业对接,双方依托垦丰种业平台优势在一至三积温带内选择适合的农(牧)场,合作打造水稻、大豆、玉米三大作物品种示范区,计划布局1万亩优势品种推广示范区、两千亩自主研发品种配套技术集成示范区、10个自主研发品种展示区,推进形成“1210”共建示范模式。未来还将致力于打造集种子、肥料、农药、农机于一体的北大荒集成化管理,为推动区域农业提质增效和现代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水肥一体化应用
“良法”集成 解锁高产密码
有了良田和良种,还需要与之配套的良法。齐齐哈尔分公司针对旱田和水田的不同特点,集成推广了一系列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实现了从粗放管理到精细管控。
旱田主要以大垄密植为核心,针对部分耕地处于风沙干旱实际,十年九不收,为此分公司通过多方调研学习到试验推广,确定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成为增产利器。先是在绿色草原牧场进行推广,从最初15亩成功,到5000亩扩大面积,再到5.7万亩推广,玉米最高产实现了吨田目标,如今,放眼望去尽是整齐划一的大垄,通过推广大垄栽培技术,并配套数字水肥一体化系统,实现了浇水施肥不出门,精准调控到根须。农场技术人员张迪形象地比喻“这就好比从以前的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注,作物吃得饱、喝得好,自然长得壮、产量高。”
这套良法组合拳,使旱田作物在抗旱防涝的同时,水肥利用效率提升30%以上,实现标准水玉米亩产突破1000公斤、大豆300公斤提供强大技术支撑。今年分公司推广26万亩无膜浅埋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集成多年摸索总结实施的“三化一精准”管理模式使其发挥了最大作用,同时依托科技示范园区优选适配滴灌技术的玉米、大豆密植品种,从源头夯实高产基础,加之各环节高标准作业,构建起全链条增产体系,持续夯实了粮食高产的根基。
水田则全面推广的智能双氧催芽技术,使水稻种子发芽率显著提升,且芽齐芽壮,从源头上为丰收打下了基础,全场双氧浸种催芽比例已达80%以上,彻底告别了干籽播种的旧时代。同时,以“三化两管”为核心的水稻栽培模式得到广泛应用,从高标准育秧、宽窄行插秧到侧深施肥、分段收获,每一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这不仅有效解决了水稻生产中的病虫害防治、肥料高效利用等难题,更将水稻生产带入了一个智能化、标准化的新阶段,水稻单产稳步向650公斤的目标迈进。
“良机”换代 提升效率标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农业机械是现代化大农业的脊梁。过去小四轮拖拉机拖着老旧农机具作业,效率低、标准差,是制约农业生产标准化和规模化的痛点。
如今,走进齐齐哈尔分公司的各个农场,映入眼帘的是另一番景象:装有北斗导航系统的大马力拖拉机正在进行高精度起垄播种;自走式喷药机展开数十米长的喷杆进行植保作业;高性能联合收割机在田间轰鸣,将丰收的粮食尽数归仓。
“原来我们农场收获机老化严重,作业效率低,导致水稻丢粮严重,直接影响产量。”站在收获地块的大山农场总经理王庆海指着北大荒垦征农机告诉我们过去与现在机收的效率差有多大。
近年来,农场大力推动农机更新换代,从春耕到秋收机械全面提升,为高产提供了保障。“以前用老机器,一天收获十亩八亩的就顶天了,现在新机器一天轻松完成几十亩,而且质量高掉粒少!”一位农场种植户兴奋地对比道。
2025年分公司购置各类先进农机具2130台套,有效促进现代农机的更新迭代,目前200马力的拖拉机保有量达到378台,高性能插秧机583台,大型收获机39台,智能大马力机械、电控精量播种机等也成为近年来的更新重点。农机的迭代升级,不仅仅是马力增大,更是智能化的提升,它极大地提高了作业标准和生产效率,成为推动单产提升的加速器。
“良制”构建 全面提供保障
所有的技术措施最终都需要通过人和组织来落实。齐齐哈尔分公司通过创新体制机制,构建了完善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激活了粮食生产的内生动力。
科技园区体系是分公司“良制”的核心载体。20个遍布各农场的科技园区,不仅是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区,更是人才培养的练兵场。每年,这里都会召开农业生产现场定标会、高产技术推介会等,还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学习兄弟单位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将最前沿的农业科技带回本地。这种眼见为实的推广方式和持续的技术培训,让种植户从要我干变成了我要干,科技转化的“最后一公里”由此畅通。我们不单是向书本学、向兄弟单位学习,我们还建立科企共建,与中国农大、农垦科学院、八一农大等科研院所共建,建立实训基地,培养更多本地可持续的力量,也输入带动周边发展。
分公司积极扶持规模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探索社会化服务新模式。在依安农场,由规模家庭农场牵头,整合土地资源,统一应用高产栽培模式、统一采购农资、统一农机作业,实现了规模化、标准化生产。“过去自己种地,技术跟不上,成本下不来。现在加入规模家庭农场,有专家指导,用最好的技术,成本降了,产量和收入都提高了!”一位家庭农场成员感慨道。这种以规模经营为基础的机制,有效解决了小农户与大市场、小生产与现代化的矛盾,释放了规模经营效益,成为大面积单产提升不可或缺的组织保障。
从过去的靠天吃饭到现如今的旱涝保收,从“经验种植”到“精准管控”,北大荒集团齐齐哈尔分公司通过“五良”深度融合,在这片黑土地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为端牢“中国饭碗”,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着坚实的齐垦力量。(图文:王志超 张盈 李冬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