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廪实,天下安。在广袤的龙江大地上,如何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是新时代农垦人必须答好的考卷。近日,尾山农场传来捷报,应用以“三防四促”为核心的玉米高产栽培技术,最高亩产突破2180斤大关,创下区域新高。这一数字的背后,是一场怎样的农业科技革命?让我们走进这片热土,一探究竟。
“防”字当头,筑牢丰产根基
夏日的尾山农场,万顷良田,绿浪翻滚。一株株玉米挺拔茁壮,叶片肥厚,色泽浓绿,长势均匀。然而,在这片平静的绿色之下,一场关乎丰收的“防御战”早已悄然完成。
“过去种地,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看见虫子才打药,发现病害再救治,往往事倍功半。”尾山农场农场农业发展部总经理曹友维指着眼前的玉米地,道出了关键转变,“现在我们强调的是‘治未病’,将‘三防’措施贯穿生长全过程,为高产筑牢第一道防线。”这“三防”,防的是制约玉米产量的三大“顽敌”——病虫、早衰、倒伏。
防病虫,打出“组合拳”。从播种开始,战役就已打响。苗前封闭除草,为幼苗生长扫清障碍;生长期,两轮航化作业精准登场。无人机呼啸而过,将高效氯氟氰菊酯、噻虫·高氯氟等杀虫剂与吡唑·戊唑醇、氟硅唑等杀菌剂的混合药液,均匀洒下。“这就像给玉米建立了‘空中免疫系统’,”曹友维形象地比喻,“一次作业,同时防治玉米螟、蚜虫、大斑病、锈病等多种病虫害,效率高、效果均一,将危害损失降到最低。”
防早衰,注入“营养剂”。玉米生长中后期,叶片功能衰退是导致减产的重要原因。农场的技术方案里,为玉米量身定制了“抗衰老套餐”。喷施磷酸二氢钾、氨基酸叶面肥,补充中微量元素;配合缓释氮肥与植物生长调节剂芸苔素,能显著增强叶片光合能力,延长功能期,保证玉米“活秆成熟”,为最后的灌浆冲刺储备充足能量。
防倒伏,强健“筋骨体”。秋季风雨是玉米的“终极考验”,一旦倒伏,产量和品质都将断崖式下跌。农场在玉米关键生长阶段,统一喷施名为“玉小宝”的生长调节剂(内含胶鲜酯·乙烯利和锌)。“这东西不简单,它能矮化植株,缩短节间,让玉米的‘腰杆子’更粗壮、更有韧性,”种植户郭立臣兴奋地说,“你看今年这几场大风,别人的地里有倒伏,咱们的玉米地‘风雨不动安如山’!”“三防”措施,环环相扣,构建起一道坚实的生物与物理屏障,让玉米能够在一个安全、健康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促”字为要,激活增产引擎
如果说“三防”是消除内忧外患,那么“四促”就是主动出击,全面激活玉米的增产潜能。尾山农场的“促”,讲究的是时机精准、营养到位。
一促“苗齐苗壮”,赢在起跑线。“苗好三分收”,整齐健壮的群体是高产的基础。除了精细整地、高质量播种,农场在缓苗期会及时喷施微生物菌剂和海藻精。“这相当于给幼苗‘喝益生菌、吃营养餐’,”技术员林雪松介绍,“它能刺激根系爆发式生长,形成强大的‘吸收网络’,为后期吸收水肥打下坚实基础。”
二促“穗大粒多”,锁定产量核。玉米的“怀孕”期——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吐丝期,是决定穗子大小、籽粒行数的关键时刻。此时,农场通过滴灌系统或叶面喷施,为玉米集中补充氨基酸与高磷高钾肥。“营养跟上了,雌穗分化就好,就像孕妇需要加强营养一样,这样才能保证玉米‘怀得上、怀得好’,长出大棒子。”第二管理区主任张小磊的比喻总是那么接地气。
三促“灌浆充实”,提升千粒重。籽粒是否饱满,直接关系到最终斤两。在灌浆期,农场会再次进行航化作业,喷施磷酸二氢钾与液态氮肥的混合液。这一措施被农户们称为“空中加油”,它能增强叶片光合作用,加速光合产物向籽粒的运输和积累,让每一粒玉米都“吃得饱饱的”,有效提高千粒重。
四促“品质提升”,实现优价高效。高产不等于高效,品质才是市场竞争力的核心。农场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科学搭配药肥,最大限度控制农药残留。同时,均衡的营养供应改善了籽粒的商品性,容重高、色泽好,在市场上成为了“抢手货”。从苗期到成熟,“四促”措施如同一套精密的“调控程序”,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精准发力,推动玉米产量和品质层层攀升。
一体化集成,谱写“智慧农业”新篇章
“三防四促”,并非各项技术的简单堆砌,其精髓在于“一体化集成”与“精准施药”。这正是尾山农场实现高产纪录的“智慧密码”。
在农场的大数据中心,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各地块的土壤墒情、虫情监测、气象数据等信息。“我们依托‘数字农服’平台,将‘三防四促’的各项措施数字化、模型化,”规模家庭农场场长赵宝伟介绍,“什么时候该打药,用什么药,用量多少,系统都会给出精准建议。我们开展的航化作业,就是基于这些数据,实现了变量施药,避免了浪费和污染。”
药肥一体化,将防控与促生有机结合。一次航化作业,既防治了病虫害,又补充了叶面肥,还调节了植株生长,大大减少了人工作业次数,节约了成本。这种“一喷多效”“一箭多雕”的模式,正是现代农业所追求的高效率与可持续发展。“最高亩产2180.96斤,这个数字让我们倍感振奋,但这绝不是终点。”赵宝伟目光坚定地说,“这证明了我们这套以‘三防四促’为核心的标准化技术体系是行之有效的。下一步,尾山农场将进一步优化技术参数,在全场范围内全面推广,让更多的种植户掌握这把‘金钥匙’,为实现龙江粮食高产稳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更多的‘尾山力量’!”
夕阳西下,尾山农场的玉米地依旧沐浴在金色的光辉中。那沉甸甸的玉米穗,不仅是阳光和雨露的结晶,更是科技与智慧的沉淀。在这片充满希望的黑土地上,一曲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农业现代化的丰收乐章,正奏响最强音。(刘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