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乡村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是乡村治理体系的重要基础,更是激活乡村发展动能的关键纽带。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的决策部署,进一步规范乡村地名管理、传承乡土文化记忆、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爱辉区民政局立足区域实际,以系统化思维、精准化举措统筹推进“乡村著名行动”各项工作,通过健全机制、摸清底数、规范命名、完善设施,让标准地名“落地生根”,让乡土文化“焕发生机”,为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坚实的“地名力量”。
建章立制、及时部署,构建协同推进工作格局
为确保“乡村著名行动”有序开展、落地见效,爱辉区民政局首先从制度建设入手,结合辖区乡村地名管理现状与需求,先后制定《爱辉区地名命名更名工作流程》《爱辉区乡村街路命名更名管理工作规范》《爱辉区“乡村著名行动”地名采词库设立标准》《爱辉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等 7 项专项工作机制,为地名管理、命名更名、采词规范等工作划定“标尺”、明确“路径”。同时,建立“爱辉区乡村著名行动工作群”,实时对接11个乡镇,通过“线上 + 线下”结合的方式,指导各乡镇按照“时间表、任务图”细化工作举措,确保各项任务压实推进。累计下发《爱辉区开展“乡村著名行动”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提示》6 个,精准解答工作难点;召开专题培训会议 3 次,覆盖乡镇民政干部、村(居)工作人员 120 余人次,系统讲解政策要求与操作规范,最终形成“民政主导、乡镇配合、部门协调、上下联动”的高效工作格局,为“乡村著名行动”扎实推进筑牢组织保障。
全面排查、建立台账,精准掌握乡村地名底数
“底数清、情况明”是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的前提。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爱辉区民政局牵头指导各乡镇开展全域性地名摸排工作,聚焦乡村街路巷、门牌、自然地理实体等核心对象,逐村、逐街、逐巷进行“拉网式”排查,详细登记已命名街路数量、未命名街路位置、现有门牌使用情况及自然地理实体分布,做到“不落一村、不漏一街、不缺一项”。针对排查中发现的未命名街路巷,严格依据《地名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同步制定街路巷命名工作规范及流程并下发至各乡镇,为后续命名工作提供依据。同时,设计并启用《爱辉区“乡村著名行动”街路拟命名情况统计表》《乡村街路巷、门牌及自然地理实体摸排统计表》,对摸排信息进行分类汇总、动态更新,建立起覆盖全域的乡村地名信息台账。经多轮细致排查确认,全区11个乡镇85个行政村共涉及街路巷962条,其中已命名 447条、需新命名515条,需设置街路牌1420 块、门牌16089块,为后续工作精准推进奠定数据基础。
规范命名、突出特色,让地名承载乡土文化记忆
在地名命名环节,爱辉区民政局坚持“规范为基、特色为魂”,既严守政策标准,又深挖文化内涵。结合区域实际制定《爱辉区地名命名、更名方案》,组建专项审核小组,对各乡镇上报的街路名称逐一审核把关,严格对照《地名管理条例》《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黑龙江省地名管理规定》等法规要求,对不符合规范、易产生歧义的名称及时指导调整、更换,确保每一个地名“名正言顺、准确规范”。同时,鼓励各乡镇结合村型地貌(如“馒头山街”“孟德河街”)、历史文化(如“天市路”“拱宸街”)、民族特色(如“萨哈连大街”“吉雅缇路”)等元素进行命名,让地名既符合标准化要求,又承载乡村独特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真正实现“有地有名、有名有实、名含底蕴”,让村民在熟悉的地名中感受到乡土情怀,也为乡村文旅发展埋下文化“伏笔”。
筹措资金、统一设牌,推动标准地名服务落地
为将“有名”转化为“有用”,爱辉区民政局着力解决地名标识“最后一公里”问题。制定《爱辉区地址门牌编制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门牌号码编排规则,在严格遵循标准的同时,充分结合各村实际布局与村民生活习惯,确保门牌编码 “实用、好记、易找”。指导各乡镇制作“一村一图”,将村内街路、房屋门牌、公共服务设施(如村委会、卫生室、村邮站、超市)等信息清晰标注,做到图文并茂、一目了然,方便村民日常使用与外来人员查询。在资金保障方面,经区政府专题研究同意,将地名标识牌制作安装所需的 130 万元纳入 2025 年财政预算,并创新采取“村集体先垫付,区财政后拨款”的模式,确保资金及时到位、项目顺利推进。截至目前,全区11个乡镇85个行政村已全面完成街路标识牌、门牌安装及“一村一图”布设工作,累计安装街路牌1420块、门牌16089块、“一村一图”105块,采集标准地名信息962条。全部地名信息录入“全国地名信息政务管理平台”,完成地名公告备案,实现地名数据全覆盖。如今,规范统一的地名标识遍布乡村街巷,清晰易懂的“一村一图”方便群众生活,标准地名地址信息不仅为乡村户籍管理、快递物流、应急救援等工作提供了精准支撑,更让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显著提升,为全面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提供了坚实保障。(关桐)